精神衰弱的芥川龙之介崇尚真善美,并服毒自杀。

1921年见证了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芥川龙之介发生了一件当时看似不起眼,但日后却意义重大的事情——大阪每日新闻社派芥川作为海外观察员来到中国。第一站是上海,随后他走访了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区。期间拜会章太炎、辜鸿铭等名人,再经郑州到北京,再从朝鲜回国。这次旅行虽然给芥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中国旅行的创作蓝图,但也造成了很多身体上的疾病。

六年后,芥川龙之介在自己的卧室里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给家人和朋友的遗书整齐地放在桌子上。其中,有一封遗书告诉他的儿子们,内容如下:

事实上,这些劝诫包含了很多信息。如果你不了解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经历,你会对遗书中提到的“不靠家人”和“难免神经质”感到困惑,也会对这位被夏目宗介寄予厚望却在35岁自杀的作家感到不解。

你如何看待芥川龙之介这个“天才”?是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吗?其实在日本文坛,出道就是巅峰的人并不多,年纪轻轻就能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围绕芥川,有一系列的身份和角色。比如,他是夏目宗崎最著名的弟子,是谷崎润一郎的文学对手,是菊池宽的密友,是太宰治死后的偶像,是川端康成谈自杀的关键案例。芥川的文采非凡,他的作品对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他的写作风格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截然不同。

首先是立场的不同。1917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十月革命后生根发芽,芥川开始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比如《橘子》歌颂天真可爱的农村少女,《将军》嘲讽发动战争的乃木希典,《猴子》批判日本军国主义,《地狱变》揭露强权漠视人命的行为。即使在1921的上海,他也时刻关注着人们的生活状态,鞭挞着资本主义的丑恶和邪恶。

其次,创作主题不同。芥川对当时流行的“私小说”并不看好。他认为一个作家“以自己为主角,恬不知耻地把自己的私事写给别人看”是荒谬的。他的做法是从自己熟悉的经典、历史、神话、宗教传说中提取故事框架,结合自己洞察人性的经验,创作出充满节奏感、故事性、哲理性的精美作品。题材的不同使得芥川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观察人们生活的实践中,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特立独行的实践。

最后,还有不同的创作手法。熟悉他作品的人都知道,芥川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并不是对某些人物过于同情或者极力否定。他超脱的态度和冷峻的风格往往使他的作品流露出悲观怀疑的观点,而这种思考正是混乱的社会观带给芥川的真实感受。

如果你说他是天之骄子,好!他确实年纪轻轻就成名了,但也患有遗传性精神病;如果你说他有贵人相助,但一出生就被收养,他一直是芥川家族的“养子”,他独特的创作风格来源于芥川复杂而荒诞的成长经历。今天,我们将谈论芥川龙之介的生活。

1892年,东京一个送奶工的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新原敏三。因为婴儿的出生时间恰好是一年中的这一天,所以取名为“龙之介”。半年后,龙之介的母亲福子突发精神病,随后龙之介被送到祖母芥川家,由母亲的哥哥芥川道场抚养。谁知道,即使离开了《原生家庭》,据说少年时期的芥川还是会有轻微神经质的表现,这也是他一直担心自己和后代将来会不会出现精神病症状的原因。

当时芥川家族世代在江户市担任茶会官员,很早就成为当地大家族。在这样的家风下,士族子弟从小就接触艺术、美术、文学,花艺、茶道、古籍、戏曲等更是家常便饭。在这样一个充满浓厚文人气息的家里,芥川有一个尴尬的身份——“干儿子”。作为芥川家的养子,他在家里从来不敢任性,这也让他意识到要努力自立,不要依赖家人。

由于对养父母的孝顺之情,他从小就顺从听话,成绩优异,熟知国内外各种文献。成年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15年底出版了《罗生门》,并在同学林健三的介绍下拜夏目为师。芥川此时才23岁。

1921年,他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前往中国,期间生病,开始出现神经衰弱、皮疹、胃痉挛、肠炎、心动过速等症状。到了1927,芥川姐姐的房子被彻底烧毁,姐夫因为受不了家里失火的嫌疑,躺在铁轨上自杀了。姐夫去世后,姐姐的高利贷成了芥川龙之介的负担,于是他四处奔走,导致神经衰弱和失眠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出现幻觉。躺在床上,他写道:

在最后一部作品《齿轮》中,芥川深刻地描绘了主人公垂死的精神状态,包括迫害妄想症、神经质和幻觉。他因精神崩溃和反复发作的内科疾病而疲惫不堪,最终于1927年7月24日凌晨自杀。

在我心目中,芥川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地狱变》,讲述了一个血淋淋的悲剧。堀川恶霸画家梁修的女儿失败了,于是他设计陷害梁修父女。他把梁修的女儿锁在轿子里活活烧死,以此刺激梁修画出世界上最恐怖的画——《地狱之屏》。这幅画之后,梁修上吊自杀了。在这部作品中,芥川表达了两层意思,既揭露了权贵和鱼人的丑恶,也描绘了他在探索美的道路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高超的文笔,加上艺术性和冲击力都很强的故事,使得芥川的作品成为当时社会的经典缩影。

芥川的死震惊了整个日本。文学界极度悲哀。他们认为芥川的死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宫本健二评价说:“他的文学是逐渐上升到自我否定的具体表现。他的虚无主义精神在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另一位评论家黄正人说:

百年后的今天,世人对待芥川的作品,如今他的句子已经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