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明?
英语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ivis”,意为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们在城市和社会群体中和谐相处的能力。引申后,指一种高级的社会文化发展状态以及达到这种状态的过程,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平、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科学知识的发展等。
判断文明出现的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和国家制度的建立。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城市的出现,城市可以说是文明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
文化变迁在文明的产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农耕方式的改变,劳动的分工,统治阶级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现,社会阶级的出现,都是文明的重要特征。
应该说,文化和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区分清楚。
《辞海》还将“文化”与“文明”混为一谈,认为“文化”是指广义的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想到“文明”和“犹太文化”。比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换句话说,这里的“文明”可以用“文化”来代替。
我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提到,文化属于精神的范畴,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思维做出创造性的运动,要发出“光”和“热”(意识、观念、思想等。).这个“光”和“热”就是文化。总之,文化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当文化还储存在文化创造者的大脑里时,其他的就看不见摸不着了。文化只有离开大脑后,才通过“载体”进入社会实践领域,被人们研究、传播和应用。这个时候,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先别说“文化现象”了。“文化现象”不是单一文化在起作用,而是多种零散文化和不同类型文化交织在一起的综合作用。换句话说,文化是分散而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是分散而广泛存在的文化汇聚交融而呈现的景象。是“文化链”的“连锁反应”。比如吃这种文化现象包含了很多特定的文化,制作过程需要很多科学知识,造型之美也需要艺术知识。多吃少吃涉及到人的生命科学知识,远不止这些。
看到饮食文化或者茶文化的现象,我们已经看到了文明的冰山一角。什么是文明?各种文化进入社会实践领域,融入社会生活,不就是一幅多层次、立体多彩的画卷吗?显然,文明的背后,文明的底层是极其丰富的文化。没有文化,文明就是海市蜃楼。很明显,文化第一,文明第二。有人认为:“从时间顺序上看,文明在前,文化在后。文明的反义词是野蛮和无知。人类只有脱离野蛮时代,才能发展文化。”我认为这种观点恰恰颠倒了文化和文明的顺序。“文明的反义词是野蛮和愚昧”这句话没有错,错在“时间顺序”很难想象在一片文化的荒漠中会出现文明的画面。没有个体,怎么可能是一般?没有花的水果是什么?哪里会有无源之水?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礼仪、礼貌”等文化观念,并且身体力行,那么他的社会行为是否文明?
再者,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明是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统一,文明是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交融。文化的特征是精神的简单存在,而文明的特征是精神和物质的共存。文化社会性弱,文明社会性强。文化是相对少数人拥有的(制定知识产权的理由就在这里),文明是大多数人实践和应用的。文化不进入社会实践领域,文明的图景就不会出现。文化单调乏味,文明丰富有“味道”;文化不是图画,文明是图画——社会生产生活的图画(在相对发达的历史时期仍然是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图画);文化不一定用眼睛看得见,但文明肯定是用眼睛看得见的。文化可以进入社会实践领域,也可以不进入。文明国家的出现是基于群体融入其中的社会生产生活,基于物质生产(原始社会不文明的图景),即文化进入了群体和物质生产领域。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看,文化是少数人运用自己思维的结果,文明是大多数人实践和运用文化进行生产劳动的结果。文化是根,是杆,是枝,是叶,文明是花,是果。文化是内在的,文明是外在的;文化去中心化,文明去中心化;文化是个体的,文明是整体的;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文明既包含精神活动,但又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文明体现在人的行为、管理制度、劳动生产率等各个方面。总之,文明是人们利用各种文化进行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后的一幅图景,它包括社会文明和个人文明。美好的社会文明是建立在大多数个体文明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应该包括社会管理阶层的管理者。没有大多数人行为的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美好文明。
文明的概念和文化的概念一样,处于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最初的文化是动词,后来逐渐演变成名词(现在较少用作动词)。文明的本意是野蛮的反抗,是“美”的意思。是真、善、美,不是假、丑、恶,是美、是优。但是,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已经用文明来概括和描述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生活图景,例如,该地区有古希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时间顺序上有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这样看文明,文明的本义就变了。某一地区某一历史阶段的文明,不仅有优秀的一面,而是所有的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看,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真有假;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错误的部分;既有先进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有优秀的部分,也有低劣的部分;从文化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场景和状态来看,既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明概念的使用具有双重性。一种是评判一个人或者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说他文明还是不文明。如果一个人的言行达到了我们今天的社会所要求的,我们就认为他是文明的,反之亦然。一种社会现象相对达到了人们的理想状态,如“官德:公利清廉,不贪”;“淳朴民风:夜不关门,路不拾遗”,这就是文明的图景,反之亦然。为了便于研究和理解,我们把描写和描绘简单美好的物体的文明称为狭义文明,把概括和描绘历史时间序列或区域的文明称为广义文明。
似乎只有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了精华、真理、正确、先进、积极、优秀的文化,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才会出现美好的文明状态。也就是说,美好的文明是优秀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图景,是人们不断实践各种优秀文化的状态。优秀文化融入社会生活,被人们用于物质生产和劳动之后的文明图景当然是美好的。但是,整个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后出现的,被人们用于物质生产和劳动的画面,并不一定是美的,有些画面甚至是糟糕的,恶心的。美好的社会文明是人们把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运用到社会生活和物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美好的个人文明,是指单个人基于伦理道德的文化素养达到更高层次,进入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文明。可以认为整个社会最基本的文明是建立在个体道德文明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道德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没有全社会各个层面绝大多数个体的道德文明,建立全社会的文明就是一句空话。在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中,有几个地方用到了“文明”的概念,比如“田里见龙,天下开化”,“内开化,外柔顺”。在这里,它给我们两个启示,一个是文明人,一个是文明社会。“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是一幅文明社会的画卷;“内顺外文明”指的是个人的修养文明。那些糟粕、谬误、错误、落后、消极、低劣的文化,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后,也会出现文明化,这一定是一幅丑陋的画面。例如,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文化观念实践和运用到了极致。于是,私欲暴涨,物欲横流。我们能说这种状态是美好文明的状态吗?
文明的图景和状态是发展的、变化的、前进的。在人类文明早期,文明的画面和状态是单调、简单、平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文明和国家出现了立体、丰富、多样、复合的现象。古代有“夜不拾遗,夜不关门”的说法,反映了一定时期文明的一个侧面(民俗);唐太宗的尚武精神体现了文明的另一面(政治风格);国与国之间的长期和谐也反映了文明的另一面。从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来看,文明分为低级文明、中级文明、高级文明三个等级。低级文明是在物质生产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以人类道德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出现的文明,一般都属于低级文明。中间文明在科技、文化、社会管理等文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大量文化融入社会生活,融入物质生产和消费。人类现在出现的文明总体上属于中级文明。中级文明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进文明在各种文化中高度发展和应用,在社会生活和物质生产中出现了美好而稳定的画面和状态。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理想就是这种图景和状态。人类文明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步的。
文明的图景和状态正在改变。文明的图景和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它的画面和状态沿着时间顺序向前推进,呈现出从单调、简单,从平面到立体,丰富、多样、复合的变化。第二,它的画面和状态违背了时间顺序,出现了“逆行”的变化,也可以称之为“文明倒退”。历史证明,文明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美丽文明的画面和状态会变成非美丽文明的画面和状态,非美丽文明的画面和状态也可以变成美丽文明的画面和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的伦理道德文化人格是多变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的伦理文明,影响人们行为的伦理文化有两部分:优秀和低劣。在社会实践中,有的人一辈子学习和表演优秀的伦理文化,有的人从来没有学习过优秀的伦理文化,有的人学习和实践了某种伦理文化,但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一辈子也坚持不了这种优秀的文化,反而实践了劣等的文化。一个人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性格,但优秀的性格很容易“退步”成非优秀的性格。物理就是这样:难的时候容易输。做一个被社会尊重的人很难,做一个不被社会尊重的人很容易;一辈子坚持一个优秀的人格很难,但是一次练出一个优秀的人格很容易。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前半生一直坚守着良好的人格,后来却坚持不住,退步了,变性了,被人唾骂了。在当今社会,程是这一领域的典型人物。“浪子回头不换钱”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没有文明人,就没有文明社会。文明的社会图景是由文明群体的人创造的。如果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尤其是管理层面的人,在人格修养上出现了倒退,整个社会的文明就会倒退。
文明的图景和状态是不平衡的。在世界上,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有些地区和国家有文明的图景和状态,有些地区和国家没有。在一些地区和国家,文明的图景和状态更为突出和饱满,而在一些地区和国家,文明的图景和状态则没有那么突出和饱满;在一些地区和国家,文明的图景和状态出现了倒退,在一些地区和国家,由于正确的发展和建设,出现了新的文明图景和状态。就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言,文明的图景和状态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国家在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更加文明,但在伦理道德文明建设方面却不太文明。当今世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美国。中国的情况与美国正好相反。在科技和管理制度上不是很文明,但在伦理道德文明上有很深的传统基础。
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来看,整个世界并不能说是一幅相对高级的文明图景。人类的发展还是比较幼稚的。人类要实现更高的文明图景,有两个前提:(1)个体尤其是小群体的私欲不能造成社会危害。(2)集团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已经消除。其实这两点就是区分自然人和文明人的标志。自私是动物和自然人的天性,它来源于生存的需要。如果私欲的社会化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这种行为一定是野蛮的。我们看到这种现象在当今世界依然普遍存在。显然,我们不能认为动物和自然人的这些有害行为就是文明行为。以暴制暴仍然是动物和自然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子曰:“人之善良,亲之伟大。”。孔子这里指的“人”应该是文明人。都说讲友爱团结的人,讲睦邻友好的人,讲和平的人,不会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