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有什么区别?
关于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分析指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最有利的贸易政策是保护其生产率相对较低但提高生产率潜力巨大的产业,这可以将国内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在根据这个考虑选择贸易保护的对象时,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系,就是现有的产业结构。
在转向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为了不受美苏等超级大国的支配,中国致力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几乎包括任何一种工业部门。以中国现在乃至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这样建立起来的工业部门,很多肯定是产品性能质量差,成本高,导致缺乏国际竞争力,尤其是生产所需的技术含量更高的部门。这在航空工业等部门非常明显。改革开放后,这一行业的大多数企业陷入了亏损的困境,成为经济负担。
从经济发展需要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来看,这些目前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才是中国未来几十年产业升级中应该大力发展的生产部门。一个行业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经验,绝不是有资金买设备就能一下子完成的。
台湾省的经济在90年代初已经足够发达,但是当它想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时,却没有基础支撑。当时台湾省为了发展自己的飞机制造业,曾试图收购美国的麦道飞机公司,但因为美国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经济体的工业基础是多么重要,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我们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和支持这些目前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保存和发展它们的技术力量,将大大加快整个国家技术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将来达到发达水平时的经济准备支柱工业部门。如果任由这些没有竞争力的部门在市场竞争中消亡,国家还是要解决这些部门中那些往往是高科技的员工的就业和生活救济问题,否则就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最好的得失不是放弃,而是进一步支持和发展这些部门的生产。支持这些现有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在对外贸易中保护这些部门的国内市场,此外还有国家通过各种渠道给予的补贴。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个国家新生产的一种产品,通常会先占领自己的市场,然后发展到出口。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只要人均收入能够快速提高,任何高科技产品都可以在中国拥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对于客机等技术水平最高的产品,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唯一的问题是用适当的贸易政策来保护我们的国内市场。
从中国目前的生产和贸易模式来看,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已经达到这样的水平:中国的技术含量相当于造船和家用电器生产的部门已经具有国际竞争力,因为中国已经开始出口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家用电器和船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完全放弃对技术含量低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将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的有限可能性集中在技术含量高于这些产品生产的部门。那些原则上放弃保护的低技术生产部门,从纺织服装生产部门到钢铁生产部门都有。在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中,只有少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需要保护。因此,限制这些部门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措施应侧重于其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如一些特种纺织面料、一些特种合金钢或钢材等。在这些低技术含量的生产部门中,只有一个部门应该是例外,那就是农业部门。虽然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但中国应该对农产品实施高贸易保护措施,尽可能地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这不仅是为了确保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是为了保护仍然占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的利益。
按照这样的外贸战略,我国目前需要保护的国内产业部门包括:化学工业(包括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行业的高技术零部件生产(如集成电路生产和软件开发)。国家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关税和其他外贸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的关税和外贸政策鼓励企业使用国外制造的设备而不是国产设备,鼓励企业使用进口飞机而不是国产飞机。这种情况不应继续下去。
目前,机械设备的进口占中国进口的很大一部分。向高技术含量的重点保护产业转移可能导致中国进口的增加,从而使整个对外贸易的增长放缓,甚至导致对外贸易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下降。在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统计上的外贸依存度下降是正常的。就中国而言,只要下降是渐进的而不是急剧的,在对外贸易占GDP的比重下降到20%之前,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未来中国真正的经济问题是中国的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要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必须成为以生产包括机械设备在内的高科技产品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以生产机械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为重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过程,为了完成这一发展,中国必须在对外贸易中充分保护和发展这一产业。如果能完成向这种经济结构的过渡,中国将主要进口资源和初级产品,尤其是原油;向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进口结构向原油等初级产品的转变。中国现在必须准备和开始这种转变,因此有必要对整个外贸战略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外贸战略最大的调整就是全力以赴用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保护我们的装备和机械制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它将加快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它将节省出口的外汇收入,以进口石油和其他重要的原材料。在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下,中国应该学习美国的战略,减少自己境内石油资源的开采,把自己的石油资源储存起来,作为应对重大国际危机的战略储备。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中国也应尽量参与俄罗斯和中亚的石油开发,并与这些国家达成协议,以换取投资开发后的油气供应。这将使中国未来的原油进口来源多样化。一方面会分散供给风险。更重要的是,它将使中国能够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西方禁运和封锁。与国外的这些战略相适应,我国应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节能技术特别是节油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在自主开发先进技术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把发展新能源特别是无污染能源(风能、太阳能)作为自主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争取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