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出口企业现状(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及相关信息邮箱chenxinglihuangfei @ 163 . com。
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收紧,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加速上涨。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飙升,美国次贷危机拖累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外部对中国出口需求相对下降。在国内外形势趋紧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增速逐步回落,出口企业(指出口型生产加工企业,下同)压力明显加大,尤其是中小出口企业,亏损和经营困难企业增多。本文主要对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客观全面地把握出口企业的状况。
一是出口增速逐年回落。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出口总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02年至2007年平均出口增长28.8%。2007年出口总值跃升至万亿美元,达到1218亿美元,增长25.7%,比上述年均增速低3.1个百分点。观察这六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出口总值的年增长曲线在2004年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从2004年最高增长的35.4%下降到2007年的25.7%,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占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外资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后出现转机,并在随后的四年中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同期国有企业出口略有增长,2007年达到17.5%的新高。
外资企业出口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加工贸易的主导作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从2003年的41.4%下降到2007年的21%,增速提高了20.4个百分点。而集体和私营企业出口增速高位回落,其主要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出口从2003年的78.1%下降到2007年的39%,下降了39.1个百分点。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加工贸易比重虽然不到三分之一,但增长速度很快,从2003年的1.5%增长到2007年的16.2%。
2008年6月至4月,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出口总值增长21.5%,比去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比2007年全年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外资和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速分别比2007年回落65438±0.6、4.5和6.5个百分点。在出口增速回落的同时,主要出口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企业亏损面扩大,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面临较大困难,部分地区企业倒闭外迁。
二、目前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地处珠三角的深圳、东莞、中山,经济外向度极高,是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三个城市相同的特点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众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主要做加工贸易,贴牌企业多,产品以出口为主;主要在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个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从三个城市的情况来看,出口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企业接受国外订单较少,出口增速放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企业就不敢接国外订单了。很多企业为了防范汇率风险,也将长期订单改为短期订单,将大订单改为小订单,导致订单总量减少,出口值下降。在2008年第一季度和103广交会期间,企业进一步减少了订单数量和生产规模。一季度,深圳和中山出口总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和8.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由于东莞加工贸易占比近九成,且加工贸易合同一般为一年,出口暂时未受影响。从主要产品看,三市纺织服装、鞋、包、家具、塑料制品、机械电子等传统大宗产品出口大幅下滑或下降。如深圳箱包鞋帽出口增长3.9%,比上年下降16.2个百分点,家具及零部件出口增长16.3%,下降23.7个百分点,服装纺织品出口下降14.5%。东莞家具出口增长1.7%,同比回落22.9个百分点,服装及服装辅料出口增长0.4%,回落20个百分点。中山塑料制品出口下降10%,灯具、照明器材出口下降2%。
2.出口汇兑成本的降低赶不上汇率的升值,企业濒临亏损。出口汇兑成本是指出口企业每赚取一美元外汇净收入所需付出的人民币成本,是企业分析出口盈亏平衡的重要指标。如果汇兑成本高于银行平均汇率,出口收益就是亏损,如果汇兑成本低于银行平均汇率,出口就是盈利。因此,一般来说,交换成本越低,出口的经济效益越好。一般来说,加工水平低的商品交换成本较高,汇率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而深加工、附加值高的商品交换成本较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
根据商务部接触的中国上千家出口企业调查,2007年累计平均汇兑成本为7.36元/美元,其中广东为7.45元/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9元/美元,但均低于2007年全年平均汇率7.604元/美元,表明样本企业出口总体上仍然盈利。2008年的开局形势发生了变化。一季度1000家出口企业汇兑成本为7.17元/美元,其中广东为7.14元/美元,接近或略高于同期人民币平均汇率7.1626,表明所有样本企业均处于出口盈亏边缘。广东省样本企业中,纺织业外汇成本为7.29元/美元,服装外汇成本为7.17元/美元,出口盈亏率分别为-1.78%和-0.1%。用企业的话来说就是“赚的越多,欠的越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广东出口企业,既有原材料又有市场销售,国内产业链短,加工程度低。出口汇兑成本虽然也在降低,但跟不上汇率升值,企业承受汇率风险的能力较弱。
3.主要出口行业利润增速放缓,亏损企业增多。去年以来,受国内外紧缩形势影响,三市主要出口行业效益下滑,亏损增加。今年一季度,中山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工业产值增长9.0%;销售收入(1-2月)增长3.6%,利润总额(1-2月)下降12.3%,其中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下降7.9和182.3个百分点。东莞家具制造业利润总额下降67.5%,亏损企业数量增加22.6%。纺织行业利润总额下降2倍以上,亏损企业数增加24.1%。深圳市规模以上纺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1%,亏损企业数量增长36.4%。
三、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观地说,虽然入世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较快,但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为此,我国政府结合“十一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进出口、汇率形成机制、劳动力、资源、环境保护等进行了全面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必将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对出口企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在短期内,企业不适应它,造成暂时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出口导向政策发生了变化,企业很难快速适应。自2005年以来,许多政策进行了调整,如出口退税,加工贸易,临时出口关税和配额管理。2006年、2007年相关政策频繁出台,出口退税率调整6次,减免或取消3000多项产品。加工贸易政策五次调整,增加了《禁止和限制加工贸易目录》,3300多种商品(十个税号)。其中,2007年7月23日公布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除新增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料、家具、粗金属制品等行业的商品类别外,还规定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实行银行存款账户实转实管理。2008年新增1816种商品到《禁止加工贸易目录》;对钢铁、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和暂定出口税率,对焦炭、粮食等特别重要的资源实行配额管理。上述政策从发布到实施的缓冲期较短,企业难以适应。此外,珠三角地区从事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生产的企业较多,银行存款账户的执行转化为大量资金,也加剧了企业资金调度的难度。2008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由适度从紧向从紧转变,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收紧贷款规模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即使有些企业能拿到贷款,利息成本也大幅增加。
2.企业生产经营综合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间。
一是企业人工成本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从业人员大量增加,珠三角地区劳动力供给紧张,招工难、人员流失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企业为了招到工人,留住技术工人,相应提高了工资,提高了福利待遇,特别是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为工人办理“三险”,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造成企业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相应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比如2008年,广州提高到860元,深圳提高到850元(特区内),东莞提高到760元,中山提高到770元。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三市平均人工成本同比增长8%-10%,对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装、家具、电子等出口加工企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这些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东南亚、南亚、拉美也有大量廉价商品供应商,主要依靠低工资的中国企业竞争优势明显下降。
二是原材料、能源价格全面上涨。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企的带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铁、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油价上涨带动化纤产品价格上涨。与此同时,国产棉和进口棉的价格也大幅上涨。东莞等地企业反映,去年纺织原料价格上涨约20%至30%。蒸汽熨烫衣服需要的煤炭价格几年前是350元左右,去年已经涨到680元,现在的价格高达780元;最近海运和陆运的成本也大增。一季度北港到广州港的海运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0%。
2008年一季度,广东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1%,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7个百分点,延续了2003年以来广东省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超过工业品出厂价格的趋势,2007年以来价格倒挂差距逐月扩大。今年1-2月,广东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9.2%,比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8%高0.4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已经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价格转移能力弱,在纺织、服装、轻工电子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很难通过提价来弥补成本,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另一方面,珠三角部分地区电力紧缺,普遍实行“停三开四”的供电政策。企业停电时用自己的柴油机发电,油价上涨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三是企业环保支出大幅增加。很多中小企业在建设之初就有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先天不足,为以后的污染和高能耗埋下了隐患,而当初环保政策的相对“宽松”又为这种模式的生存提供了可能。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更高利润空间的经营方式,使得一些地方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开始加大环保执法和处罚力度。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强制性环保措施成为企业经营的先决条件。排放不达标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被限期整改并依法关闭,从根本上提高了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如果提高纺织染整行业主要控制的COD、总磷、总氮、氨氮的排放标准,将倒逼企业从源头工艺上减少污染,加大终端处理设施的改造力度。这些措施自然会增加一些未能达到环境标准或违反环境的中小企业的成本。
3.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大量产品失去价格比较优势。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一季度升值4.1%,为人民币汇改以来最高的季度升值幅度。4月10,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元大关,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已达15.4%。近期,由于国内通胀压力加大、美联储大幅降息以及美元进一步走软,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加大。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家电、玩具、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多以美元和港币结算。人民币快速升值直接导致这些行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价格优势丧失。纺织企业接单到发货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人民币升值侵蚀了他们的大部分利润。虽然企业在接单时可以锁定远期汇率结算,但汇率的波动区间极难把握,给出口企业带来不可预知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此外,由于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相应加大。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间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
主观上来说,近年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出口企业都是靠薄利多销来维持庞大的出口规模,而忽视了自身的企业素质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所以他们现阶段陷入了成本上升,逐渐失去产品价格优势的困境。
1.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是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利润微薄,人才匮乏,很难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据商务部调查,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5%,出口方式以贴牌生产为主,自有品牌仅占10%左右。一些小型出口企业充当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车间,依靠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生存。出口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明显偏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40%的员工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1%。从职称来看,约10%的从业人员具有技术职称,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约占5%。缺乏优秀人才或留住人才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之一。第三,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不高。在许多中小企业中,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相当一部分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管理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效能,无法与先进企业有效竞争。
2.信用基础差,增加了融资困难。中小企业一般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透明度差;自我约束不够,经营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信用度低,经营风险高,持续盈利时间短。这些缺点导致很多企业达不到银行的风控标准。但出于审慎原则,金融业制定了相对严格的业务规则,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和流动性。再加上金融机构和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在寻找适合自己投资方向的优质小企业时遇到的问题是信息不足、风险大、成本高。银行承担的风险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获得的收益之间存在不平衡,这使得中小企业在贷款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和矛盾更加突出,对中小出口企业也有一定影响。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升级。据商务部统计,全球有19个国家(地区)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美国发起知识产权调查17起。在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后,2007年中国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领域不断扩大,从反倾销、知识产权扩展到产品质量、气候环境、反补贴等新领域。每年因技术壁垒造成的贸易损失达200亿美元左右。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针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数量持续上升。中国建筑陶瓷遭遇印度反倾销调查;美国对中国的纺织品限制仍然有效,而且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监督和限制可能会增加。尽管欧盟对中国10类纺织品的数量限制已于2008年6月结束,但在市场转移和区域内贸易保护的压力下,仍将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美国对中国进口木制家具反倾销案年度复审仍在继续;今年,美国玩具工业协会和美国国家标准协会联合公布了新的玩具检测和安全认证体系计划,于5月1日正式生效,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玩具进入美国市场的门槛。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等领域的中小型企业。占据大多数,上述贸易保护措施对这些企业的出口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四、解决中小出口企业的困难需要双管齐下。
当前,解决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也需要出口企业自身的努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
首先,要充分认识出口企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出口规模从小到大,出口企业历经艰难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9到2007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18.1%,其中入世6年来出口年均增速上升到28.8%,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1%上升到21.5%,6年平均贡献率为1.5%。其中,出口企业贡献巨大,尤其是中小出口企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企业还是一般贸易企业,都构成了我国出口的主力军,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结构调整、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
其次,推动贸易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推动贸易增长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简单的加工组装向高科技、先进产业转变,需要时间。既有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也有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的改善。改革开放30年逐步形成的外向型产业格局和区域格局,三五年内不太可能逆转。比如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与产能相匹配的完整产业链。部分企业转移到内地或越南,固然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减轻环保压力,但产业链不完整导致原材料配套成本和运输物流成本增加。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吸引普通员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50%以上。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产业链的延伸,附加值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间接调控,给企业一个适应和自我调整的空间。
第三,积极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度过阵痛期。首先是提供信贷支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如继续鼓励和大力发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推进担保体系市场化,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二是给予减免税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和新产品研发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帮助其渡过难关。对加工贸易中从事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生产的企业,也要给予更多的引导,督促其尽快转型升级。三是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东莞某镇采取三项措施,引导企业完善R&D设计、质量监督、营销策划,加快羊毛产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由生产基地向区域经销基地转变,奖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在中山某镇,镇政府集中力量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然后低价转让给当地企业,既提高了当地产品的技术水平,又避免了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弱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第一,适应形势的发展,积极调整自己。作为企业,一定要清醒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有希望国家继续保护的错误认识,更不能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自觉化压力为动力,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政策需要,适应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手段,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是努力提高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方面努力调整组织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克服家族式管理的随意性,自觉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自主品牌建设,扩大R&D投资,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外援,借助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力量培育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扩大市场份额,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算太新。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