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应用案例

旧金山地震预测提前了10秒,未来还会提前50秒。

2014年8月24日,美国加州旧金山北部发生6.0级地震。此次地震是当地25年来最强地震,造成至少170人受伤。在旧金山地震发生前10秒,美国伯克利地震实验室的一个地震预警系统成功监测到了这次地震,并向地震学家发出了预警。

虽然这个实验室开发的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还处于演示阶段,只向小部分测试用户推送信息,但该系统提前检测到了24日的地震,并向实验室工作人员发出了警告。提前10秒发布地震预警,可以给人们时间躲避,从而降低地震中的伤亡风险。科学界希望这个系统最多能在地震来临前50秒向公众发出地震预警。首都圈

首都圈是以全国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该地区地质结构复杂,也是中国东部地震多发区之一。1976唐山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区。系统覆盖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大同6市1.3万平方公里。当首都圈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地震时,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7秒内对人员和重大工程进行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

据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刚介绍,该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应用于首都地区地震预警系统。这项技术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中国地震局和国内外其他国家专家的支持下开发的。经过大量的汶川余震,逐渐完善成熟,形成了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技术。

微博在国内首次自动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2014年10月5日6时03分在四川绵竹(N31.7,E104.1)发生3.0级地震。发送此消息时(13: 06: 20)微博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是电脑自动发送的。预警信息通过微博发送,同时通过电脑、手机、专门的预警接收服务器、电视等同步发布。

本次地震的预警信息是由部署在汶川地区的预警试验网发布的。目前仅在四川,该仪器已覆盖包括汶川、青川、都江堰、龙门山断裂带在内的广大地震多发区。

中国第一个预警机构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开始研发地震预警技术。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和成都市防震减灾局专家的帮助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初步掌握了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的核心技术,并将这些技术集成到其软硬件集成系统中,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

自2010年底以来,该所先后在汶川余震区2万多平方公里(含18个县市,覆盖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交界地区)布设了预警试验网,如图2所示。从20115年4月开始,实现了对实验区发生的110余震的预警,在国内首次实现参与者在感受到地震前收到预警短信(四川省地震局台站管理中心、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等单位已安装接收终端,并进行实时视频记录)。

图1汶川实验区地图中的方框表示地震监测设备的布局区域,其中的圆点表示监测设备。图二

预警及烈度速报系统展示平台。平台显示台站监测(左上画面)、实时数据流(左下画面)、预警窗口(右上画面)、烈度速报输出(右下画面)。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覆盖约6.5亿人。

2013年初,中国地震局提出用5年时间建成拥有5000台以上地震预警监测器的中国地震预警网。

2014,14年10月20日,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宣布,在国家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应急办、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等市县地震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国25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建设了5010个地震预警台,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覆盖约6。

这个预警网络的核心技术是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这项技术吸收了国内外特别是日本的地震预警技术,并做出了重大技术创新。是通过汶川大量余震考验形成的。其关键技术指标(盲区半径、响应时间、虚警率)世界领先,是目前国内唯一服务于人和工程的地震预警技术。

目前,地震预警系统已连续预警景谷6.6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芦山6.7级强震等18次破坏性地震,无错漏。与此同时,地震预警的应用也逐渐在学校、社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高铁、化工、地铁、核反应堆等重大工程中展开。由此,中国成为继日本和墨西哥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