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三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中关村产生和起步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创新创业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高校科研人员下海创业,柳传志、倪光南、陈春贤、季世英等一大批中关村开拓者相继突破体制障碍,开启了全民创业的先河。二是以代理国外电子产品切入市场,打造“贸、工、技”的创新发展模式。“两海两通”和联想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三是针对国内市场空白,加强计算机、国产化等领域的二次开发,诞生了四通2401打字机、联想汉卡、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等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标准开发阶段(1988-1998)
在这个阶段,政府、科技界和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关村聚集了很多高科技产业。越来越多的园区企业通过“贸、工、技”模式积累了创新资金和实力,创新投入显著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园区企业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环境技术产业引入中关村,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关村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科学、新药、生物技术四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与此同时,中关村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中国IT产业的摇篮和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通过“一区多园”的规划,北京市政府开始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关村对区域的辐射效应逐渐扩散。:升级开发阶段(1999至今)
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各界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入。园区开始进入内涵式升级发展阶段,中关村创新发展进入新的成长阶段。一系列制度的完善,逐步形成了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园区管理机构进一步推进“数字园区”、“一站式服务”、“联合治理”、“按需服务”等服务创新,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实施专利和标准战略、打击盗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活动,为企业创新营造市场环境。同时,通过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搭建科技租赁平台、组建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互动的多元化创新模式,区域创新逐步向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此外,产业发展中的知识要素、创造力和创新要素越来越密集,产业分化和整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软件和高技术服务业成为园区发展的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