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了什么?
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来看,过去中国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式特征。现在模仿式的消费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保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增加。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从投资需求来看,经过30多年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前,国际市场快速扩张,出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中国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同步进行。我们必须加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
从产能和产业组织来看,过去的供给不足是困扰我们很久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大超过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的兼并重组和生产的相对集中是必然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的作用更加突出,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来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的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可以很快转化为生产力。现在,老龄化人口在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在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的特点来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逐渐转向质量导向和差异化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来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空间比较大,现在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子。
从经济风险的积累和化解来看,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各种隐性风险逐渐显现,风险总体可控。但以高杠杆、泡沫为特征的各类风险的化解仍将持续一段时间,需要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方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来看,综合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明显递减。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化解产能过剩,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要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经济结构正在从增量扩张转向优化和增量调整并重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会议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适应理念,认识到位,方法对,工作有成效。要深化认识、统一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必须坚持发展,主动作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而是改变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它没有改变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只是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需求,分析市场和消费心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发挥创业人才,加强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方位创新。
会议认为,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略有回升,但总体弱复苏态势难以明显改善。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要趋利避害,顺势而为,防范各种风险。
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突出创新驱动,加强风险防控,强化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