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典型案例_专利侵权风险评估要素分析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的企业迅速登上了世界经济的舞台,而且它们很可能发挥主导作用。很多分析人士说,二三十年后,世界经济将是中国的经济世界。的确,中国制造改变了世界很多,加速了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消费力的快速增长,让发达国家和落后地区同时享受到更经济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了世界顶级制造商的竞争力。也为小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同时促使更多的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寻找新的位置。中国制造改写了世界经济的版图,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越来越勇往直前。

然而,在全球同行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国企业虽然大踏步前进,但也屡战屡败,受伤无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中国制造的产品具有无可比拟的性价比优势,因此中国企业可以在市场上与世界顶级公司竞争或分享利润。然而,中国企业普遍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虽然在产业链上取得了地位,但往往没有进退的自由。在很多产品领域,国际厂商对大量专利虎视眈眈,而中国企业时刻面临着专利绞杀的危险。过去几年,中国企业遭遇了一场难以治愈的创新。在美国,中国企业遭遇多起专利诉讼和337调查,结果不利;在欧洲,中国企业屡遭海关扣留和封杀:中国DVD产业遭遇3C/6C联盟的全球围剿,产业活力荡然无存。2007年,深圳某区30多家DVD工厂因高额版税压力相继倒闭,高端电视、网络交换机、游戏机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甚至在国际电子产品展上,一些高端技术创新的产品也因涉嫌专利侵权而被查封。很多企业在海外被专利攻击后,不得不支付天价专利费,利润被剥削到底。这是本土企业寻找海外活力的尴尬困境。然而,中国的专利就像深埋地下的雷。大型专利商窥视行业发展,选择时机引爆。同时也有单笔赔偿高达千万元的巨额专利诉讼判决。不言而喻,对专利风险的忽视导致很多本土企业滑入了艰难生存的深谷。专利的枷锁被勒住脖子才知道尴尬。

一些企业意识到长期发展的危机,开始关注专利的影响,制定专利风险评估和破解/规避机制,重视自身技术创新的产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部署专利,打造可进可退的武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经济的浪潮中安全前行。因此,近年来,本土企业的专利数量迅速上升,国内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比例稳步上升。随着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产业的推动,国内专利侵权诉讼数量也逐年快速增长。当然,面对激烈的产业竞争,专利独占性并不是国别性的,专利纠纷是区域性的纠纷。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每个企业都要面对所有竞争对手的专利风险,包括本地企业。更需要注意的是,持有专利并不能排除专利风险,所以即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不要忽视专利风险的存在。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特定的产品是其生存的根本,很难轻易放弃。另一方面,冒进必然导致灭亡。如何评估专利风险并有效规避,是许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然而,在实践中很难对专利风险进行评估。一方面,许多不确定因素受行业特性、业务复杂性和市场多样化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专利无论在法律上还是技术上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体,只从一个层面上往往很难找到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两者结合也有一定的学科思维。但是,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因此专利风险评估很难量化,在定性方面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笔者仅根据工作经验提供拙见,望抛砖引玉。

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专利风险评估要从产业层面入手,在进入特定行业之前,要进行全面的产业专利调查,了解该行业目前的专利密集程度、主要专利持有人、行业对专利技术的依赖程度、专利对行业的影响和控制程度、各类专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专利数量下降趋势、产业标准与专利的相关性、基础专利的分布情况、专利联盟和专利厂商间的授权网络等。一个全面的专利调查的结果应该作为是否进入该行业和选择切入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在确定了行业的切入点之后,还需要了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产品的专利状况。在很多行业中,大部分运营商受制于少数专利厂商,在高专利费和非自主经营定位上难以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被压在价值链的低端,利润受到挤压。突破是非常困难和昂贵的。因此,进入前不能忽视专利风险的评估。

其次,从微观角度来看,专利风险评估是针对具体产品和具体专利的。通常在具体的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利调查,锁定可能的相关专利,评估潜在风险,从而决定开发项目的选择和方向。当然也不排除产品出来后专利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下面重点介绍这个话题。

在具体产品和具体专利的风险评估中,至少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

侵权的认定在于大部分专利案件都存在争议,同样的专利,同样的产品。不同的商业形式。不同行业参与者的不同行为及其发生地,可能导致是否存在侵权的不同结论。本文不深入分析侵权判断的具体原则和方法,而是强调判断侵权时原则上应考虑的几个方面。在明确专利权效力的前提下,判断侵权应考虑以下六个方面:1。具体国家/地区对侵权判定的法律标准以及专利的地域性,不同国家/地区对侵权的判定标准不同。同一产品因法律差异对同一家族的专利得出不同的侵权结论是正常的。2专利是否字面覆盖产品与法律关系不大。以发明为例,说明书本身的公开、行业技术术语、权利要求的语法都会影响权利范围的解释。再者,影响文字报道的结论。3.字面上不覆盖产品的专利相当于覆盖产品的可能性,这就涉及到平等原则的适用。需要考虑现有技术的相关性、专利技术与产品的差异大小等。4.专利的稳定性。如果专利存在不可执行或者不应该被授予专利的瑕疵,专利侵权就失去了认定的基础。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专利的稳定性分析也是侵权认定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5是否属于专利法规定的侵权行为,如使用外观设计专利、享有先用权、为公益和非盈利目的制造和使用、穷竭原则等。,都是非侵权的。6间接侵权(诱导侵权和* * *侵权)嫌疑,产业分工使得同一产品涉及多个厂商。因供应合作关系而发生侵权的情况并不少见。

经过理论分析,认为如果专利权人提起诉讼,应当考虑作为被告败诉的可能性。很多侵权诉讼并不是以被告败诉而告终的,否则,侵权行为是不会通过诉讼解决的。而且还有明知不侵权而起诉的,专利侵权诉讼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作为被告,可以考虑的因素不仅包括上述理论上的侵权判断,还包括权利人收集证据的可能性和手段。如果我们拥有大量的专利,这些专利正在被权利人实施,而权利人的专利技术实施依赖于我们自己的专利技术,或者我们自己的专利技术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商业前景,更容易被市场接受,那么双方的交叉许可就成为可能,双赢的驱动就化解了败诉的风险。因此,不难看出,注重专利积累可以增加抵御专利风险的能力。

必须尽可能仔细地评估败诉的影响。如果权利人提起诉讼,判决侵权,影响将包括赔偿损失、退出市场时的商誉损失、停产时的设备毁坏。如果企业的所有产品都被侵权而无法生产或者许可费高于利润,就可能导致企业倒闭。另一方面,如果判决结果是不侵权或者对于正在进行的诉讼,也要考虑隐性损失,比如商誉的影响,会因为应诉的疲劳而拖累企业资源和运营的消耗。以及诉讼过程中财产或证据保全等具体程序的影响,在败诉的情况下,要考虑专利的地域性、产品利润率的变化、专利技术在产品中的重要性、专利技术是否是产品销售的驱动因素、以往专利诉讼中的赔偿金额和授权协议等。,以便提前评估损失是否可以承受。

我们应该考虑是否有备份技术可供选择。如果诉讼的结果只是赔偿损失,被告的损失一般不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对于生产销售的涉案产品,权利人往往会要求停止使用该专利技术。那么,如果没有替代技术可供选择,被告将被置于绝地,被迫退出特定市场区域,终止相关产品的生产。出售甚至使用,或者支付高额专利费,不言而喻,而产品如果能通过技术创新结合法律分析绕过专利壁垒,在市场上替代专利技术,在商业运作上就不会受到专利的影响或减轻,也不会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诉讼后操作是有出路的。

最后,在考虑上述因素后,如果评价的负面结论趋于增加,对于必须实施的侵权风险较大的专利技术,尤其是基础专利和专利联盟,需要争取授权。专利授权虽然可以减少利润,但是可以消除灭绝的危险。如果专利授权能够在消除高风险的同时带来补偿性的额外收益,就会成为理性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获得专利授权并不意味着获得行业内畅通无阻的通行证。特定专利授权只是排除了特定专利和特定公司的权利要求,仍然可能侵犯其他专利权人的专利。这是由专利的排他性决定的。为了尽可能充分利用许可费用的投入,可以要求许可方分担实施其专利技术所带来的专利风险。

以上简要评述了评估专利侵权风险应考虑的一些因素。事实上,由于信息的片面性和定性分析产生的不确定性,准确评估专利风险确实非常困难,但我相信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规避专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