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对联

第一,我们都知道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你认为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在哪里?

张贤亮: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自古就有,但要形成“文化产业”必须满足以下三个社会条件: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二是恩格尔系数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人们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很小;第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较弱,宗教或政治控制较少,意味着文化环境更加自由宽松。过去这三个条件长期不具备,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基本分为三类,即第一类农业,第二类工业,第三类商业——服务业。当时文化产业是依附于第三产业的。从19年底开始,这三个条件逐渐形成,文化产业得到发展。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立于工业活动的生产部门。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第一,文化产业是个体心智的产业,但它不同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集体力量和相对完善、现代化的设备;它的制作过程是个人的创作过程,不需要像科研开发那样遵循一个渐进的科学规律。优秀的文化产品几乎完全依靠个人的天赋、聪明和灵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化产品(作品)是超验的、先进的;第二,文化产品基本上是非物质的,不是满足人们在使用上的需求,而是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第三,很多文化产品具有无法量产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第四,很多文化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不像科技产品,必须经常更新。无论后来的同类文化产品多么丰富、多样甚至优越,早先的“这一个”永远是“这一个”;5.许多文化产品的价值不仅被广泛认可并超越时空得以保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6.文化产品之所以被称为“文化”,是因为它能反映那个国家和那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时代要求、集体意识和科技发展水平,构成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存在状态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是原创的;七、因此,文化产品带有非常深刻的个人印记,几乎每一个文化产品都与创造或策划它的人息息相关。创作或策划它的人的个人修养、气质、风格、格调、创作风格都会形成创作者和策划人的个人魅力,最终成为他被社会认可的品牌。光是他的名字就产生价值,它的价值进入市场就会形成不同的价格。因此,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者和策划者。这是一个完全个性化、人性化的行业,是一个“资金投入少,脑力投入多”的行业。

2.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7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就业的0.4%。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澳洲高达10%,加拿大6%,芬兰5%。近两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我国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差距还相当大。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准确确定文化产业的市场定位。那么你认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导向是什么?

张贤亮:你引用的还是老信息。只是告诉你,在2002年,英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是“辣妹”而不是钢铁产品,好莱坞的影视出口量早已超过波音飞机和汽车,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今天西方国家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需要的是宽松有序的文化市场,不忙着给我们的文化产业“定位”。只要有一个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从业者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中国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中国人民的多层次多需求,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决定了每一个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能在文化市场找到自己的“生意”,座位数以万计,比人民大会堂的座位还多。行动前的“定位”,其实就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目前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输出品就是姚明。谁“定位”的?

3.加入WTO后,中国的经济将受到很大影响,文化和文化产业也将受到很大影响。你认为中国加入WTO后,文化产业将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文化策略?

张贤亮:老话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是,也许中国文化产业的“挑战”会更大,因为我们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比其他产业弱。为什么起步晚,实力弱?第一,中国“文化职业团体”(包括影视广播和出版等)的体制改革。)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国企改革。长期以来,它们承担着宣传的职能,属于党政宣传部门的管理,一般不管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第二,如前所述,“文化产业其实是个人心智的产业”,而正是在个人“心智”活动方面,我们一直缺乏一个相对宽松良好的适合探索创新的文化环境;我们一直在一个怪圈里打转:一方面“黄、赌、毒、腐”屡禁不止,这一方面看似“宽松”,另一方面留给个人心智活动的空间却不够。我想不出什么对策,“文化战略”的制定也是我力所不及的。但是,从最近一些畅销作家和张艺谋的《英雄本色》和《十面埋伏》的处理来看,我们开始采取一种更正确的做法。畅销书作家享有充分的写作自由。尽管张艺谋的两部电影受到了评论家和媒体的严厉批评,但政府仍然向世界强烈推荐这两部电影。政府开始对文化艺术人才表现出更加宽容、关怀和支持的态度。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因为这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存亡的大事),最后,我们的“文化战略”将与国际接轨。

众所周知,您是文化产业的佼佼者,您经营的“西部影视城”不仅是影视拍摄基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么你认为你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贤亮:首先我必须声明,我绝不是“文化产业的领导者”。80年代,我在文学创作上不断突破“禁区”,我可能已经“领兵”了。在文化行业,作为一个作家,我只是比其他下海的作家取得了更多的成就。我个人认为我成功是因为:1。我在经济理论方面比其他下海的作家更有准备,这一点从我1997年发表的长篇文学政治散文小说《中国》就可以看出来,而中国从1997年到今天的社会发展基本上没有脱离我的预见;2.经过22年的劳教,我养成了很强的忍耐力,很强的挑战性和不怕风险的冒险精神;第三,其实“西部影视城”只是我文学作品的另一种,本身就是文化产业。如果我也像其他作家一样走出文化行业,我就不会成功。

5.有人说你在“卖苍凉”。对此你怎么看?

张贤亮:中国80%的国土面积是荒凉的。那些荒凉怎么能不卖呢?“背叛苍凉”是日本记者在日本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报道的标题。那时候真的很荒凉。但是,要让荒凉“可持续”地销售,仅仅依靠荒凉显然是不够的。游客是来看和参观荒凉中的文化和艺术,而不是荒凉本身。我为我的“西部影视城”写的对联是:“两处废墟经过艺术加工变废为宝,一处荒凉的经文经过化妆变成奇观”。我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做的,这样不仅可以“持续”销售,还可以“可持续”发展。

六、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不平衡,而且不规律。也就是说,在通常意义上的企业甚至行业发展条件不充分的时候,有优秀的企业,甚至带动整个行业有蓬勃的活力。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是加州沙漠中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例子。中国也是如此。《读书人》不是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文化和读书人条件最充足的中心城市创办的,而是出现在偏远的西部兰州,而你也在西部发展文化产业。那你觉得西部发展文化产业的空间在哪里?

张贤亮:你的问题和例子都很好。但你不妨放大你的眼睛。说实话,我不太关心“西部发展的空间”,但我关心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的发展。之前说了,因为我觉得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繁荣延续的大事。你说得对:“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不平衡,而且不规律。”那么,经济相对落后、读者(受众)不足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产业呢?在机械、电子、航空、汽车等制造业方面,中国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还需要很长时间(虽然我们能制造但没有核心技术,造一张DVD要付给外国人十几块钱的知识产权),但恰恰在文化资源方面,中国有着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可多得的优势。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只在我们手里。比如,在没有任何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中国的“饮食文化”风靡全球;没有经过任何政府推动的中国民间春节风靡全球。纽约巴黎和伦敦的市长每年都会去华人聚居区“拜年”(不过这里过圣诞节)。可见,只要我们支持一点,放松一点,包容一点,调整思路,开阔视野,中国的文化资源很快就会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出口份额中的一枝独秀。别忘了,中国作为商人在世界上仅次于犹太人。开个玩笑,把荒凉的妆点处理一下就能卖个好价钱。还有什么卖不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