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的定位
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和提高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我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部门。
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人力资源高地,成为呼应长江中游南北、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区域之一,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支撑全国发展。
●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地缘优势,加快生产要素集聚,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我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继承和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寻根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特色、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高增长产业,改造提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集群。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促进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支持新型显示、信息家电和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发展,建设郑州、漯河、鹤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提升输变电设备、大型成套设备、现代农业机械等产业竞争力,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扩大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优势,提高主食产业化水平,促进食品工业大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家电、家具、厨卫等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建材。严格控制冶金行业扩张总量,以整合重组、技术改造和深加工为重点,支持重点企业实施煤电铝加工一体化发展,加快重点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升级,推进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原料基地。提高服装、面料、家用纺织品发展规模和水平,支持品牌服装产业发展。推进洛阳、安阳、新乡、平顶山、南阳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商丘新型工业基地培育建设,支持焦作、濮阳、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推进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超硬材料、高强轻合金,建设郑州生物产业基地和洛阳新材料产业基地。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光伏材料、节能环保成套设备、纤维乙醇发展,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扩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范围,支持南阳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区建设。
●加快服务业发展。
提高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水平,改造提升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型业态,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服务业。支持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会展、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突出发展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养生康复游等特色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支持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适时申请电子商务国际结算。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试点。支持郑州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中心市县,促进二三产业高度集聚,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打造陇海、京广沿线产业带,形成以产兴市、以城促产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产业集群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衔接,整合提升各类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建设产业集群,积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建设和人口有序转移。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型、开放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示范创建,建设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区位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改善产业配套条件,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完善促进产业转移机制,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支持中心城市承接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县城发展特色鲜明、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形成有序承接、集中布局、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支持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设立分支机构或成果转移中心,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支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技术创新,推动郑州、洛阳成为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推进国家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和优势企业跨行政区兼并重组,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郑州作为全国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城市间分工合作,促进交通、产业联系、服务享受、生态建设一体化,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型城市群。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打造内陆开发开放高地,打造“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形成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域。促进教育、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电信、金融一体化,加快郑汴一体化。加强郑州与洛阳、新乡、许昌、焦作等周边城市的高效联系,实现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群多层次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城际功能对接和联动发展,打造陇海经济带沿线核心区和全国重要城市集中区。
●增强城镇承载能力。
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建设紧凑、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现代城市。支持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域和功能区为组团的空间格局。强化郑州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文化引领能力,建设华中地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制定覆盖整个行政区域的城乡规划,建设内涵发展、布局紧凑的复合型功能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提高以城带乡的发展水平。
发挥县(市)促进城乡互动的作用,把中小城市作为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增强县域发展活力,支持有条件的县域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促进农村发展的能力。按照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支持基础好的中心镇逐步向小城市发展,强化其他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益。鼓励城乡重点企业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规划先行、就业导向、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和农村环境改善。支持新乡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连接乡镇和村庄的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村内外道路硬化。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沼气建设,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综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严格保护耕地,节约城乡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所提高。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和激励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统筹安排耕地保护、城市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用地需求。以增加基本农田高产稳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千村整治”试点,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扩大产业集聚区多层标准厂房比例,加快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积极盘活闲置和闲置土地。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机制,支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加快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挖掘秋粮增产潜力,建设国家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43.8+0.30亿斤。支持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大豆、优质水稻产业带,大幅提高吨粮田比重。重点实施重大水利控制性工程、低洼易涝地区治理、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大大型排灌站改造力度,增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在保护地下水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在井灌区实施“以电通井”、“以电代油”工程。推进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实施粮食高产科技工程,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建设国家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增加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中央补助,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县级配套。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优势产区建设规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和良种繁育体系。加大对大县生猪调出的政策支持,建设国家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重点支持优质油料、蔬菜、水果和花卉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油料、水果、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水产养殖。支持驻马店、周口、濮阳等地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商丘、许昌、南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完善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
加大对公立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努力突破关键和* * *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提高人员素质,丰富工作手段,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提高秋粮生产机械化水平,增强农机推广服务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推进郑州、商丘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周口、南阳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货品种,建设全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粮食主产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差距。扩大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继续实施花生、生猪良种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重点向产粮大县倾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产粮大县奖励标准,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优先安排粮食主产区重大农业发展项目。支持对地方财力有支撑作用的主产区中心市县重大项目布局,支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引导主销区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和仓储设施建设,建立稳固的产销合作关系。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品种。研究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