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知识产权顾问

相传夏朝流行连山易,商朝流行归藏易,周朝使用周易。

背景:

1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号称天下“三变”。

如前所述,夏朝大禹改“家”后,要建立一个全新的话语体系,既要体现当代人的认知成果来反映政权的“命运”,又要吸收前代人的成果来体现传承的合法性。于是,大禹吸收洛书成就而作九丘,改良《归藏八卦图》而作八种,并在此基础上作八种。在此基础上,他结合神农的《连山易》,形成了夏朝的《连山易》。夏朝《连山义》记载有八万多字。在古代,文字是珍贵的,那么多文字文献一定是在对占卜、占卜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各种巫术、占卜、占星内容的集合。这套《联伊山》在商代退居二线,到了周朝成为“三易”之一,至今仍是解读卜筮的重要参考。

战国时期,一位阴阳术士对《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内容进行提炼、吸收和总结,按照《周易》的体例进行注释,写成《古三分》,唐代人发现,宋代人公之于众。战国时期的《卜筮书》、各地常见的《日书》、流传后世的《道术》、汉代马王堆帛书《周易》和八卦中都有连的踪迹。道教中还流传着一本书《连伊山》,内容以占卜为主,哲理并不突出。以至于孔子等人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只把它当作占卜术士的参考书,并不在意。今天的《连山易》,保存在水师后代的家族中,应该是以夏朝的《连山易》为蓝本,经过多年的修订和完善,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也是以占卜为基础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书”概念和今天的不同。由于印刷的普及,人们眼中的书一旦写好印好就可以在世界上流通,除非重印,否则很难更改。在没有印刷技术的古代,书籍只是少数人的私人玩物。那时候书的发行量一般是给不了的。当我看到一本好书时,我很可能把它借回家,然后再抄一遍。如果抄写者本身就是一个学者,那么可以想象,抄写者在抄写的过程中,也会加入自己的理解、改动甚至评论。

这种感觉和今天有些人做读书笔记的感觉是一样的,只不过人们不再需要抄写书本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因为误解而抄错,出于某种原因故意抄错,为了方便用别的词代替,用自己熟悉、容易理解的词代替...诸如此类。这些所谓的“合格品”甚至再加工是常见的。所以,很多带有古代帝王封号的书,并不能完全算是“封号”,也可能是在古代帝王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理解、修补、完成,最后出来后形成的样子。而且就算出来了,这本书还是“活的”,还在变。这就像希腊哲学故事中的“忒修斯之船”。它的名字没变,结构还在,出处还是以前的出处,只是内容已经大不一样了。

换句话说,古人没有版权和知识产权的概念,也没有为祖先保存书籍纯洁性的动力。当然,古人读书是为了帮助自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书都能看到后世的内容。比如王家台秦简中就记载了周朝的内容,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只能说明发现的竹简是后人加工的,并不能推翻商代使用归藏仪的结论。再比如,刘涛有战国的东西,甚至《孙子兵法》也有战国的东西,都不足为奇。这些书流传不广,很难保证文案不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修改。毕竟古人读书不是为了保存,而是为了实用。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会陷入“疑古”的陷阱,觉得古人在伪造一切。

2商代的《归葬仪》

商汤取代夏朝,也是要建立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商人自称“大邑商人”,称夏人为“伊稀”。他们除了要把自己部落的祖先追溯到黄帝,还要找到自己的政治话语权和天象解释权。因此,推翻夏朝的连伊山,改回黄帝的归藏彝,可以体现其自身的合法性。但是因为夏朝的历法非常精密,所以五帝时期历法混乱导致天命之失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同时,商没有提供更精确的历法系统。更好的办法是继续使用夏朝的历法,但把新年的时间提前。在夏朝,农历新年是在农历月份庆祝的,所以商朝会比夏朝更早庆祝新年。而丑恰恰对应了大地,呼应了西藏坤卦的开始。《连山义》内容庞大,所以《归藏义》会短小精悍,所以商代的《归藏义》只剩下四千多字。

再加上夏帝自称是太阳的化身,商朝的皇帝就更厉害了。商汤自称“帝夷”,但这个称号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帝夷是始皇帝、二皇帝,是上帝北极星的代表。在此之前,他是一个被牺牲和崇拜的神。苏辙说,古代有五种治国理念,即德、仁、礼。黄三用道(即没有有形的概念),五帝用德(即循历),夏代仁(即得民心),商朝用义(即一战),周朝代礼(即秩序规范)。夏朝以赢得人心赢得天下,但最终被商朝取代。商朝人认为夏朝观念太弱,所以商朝不得不用重典,重战。既然神仙下凡,成了人间神,商朝就必须竭力维护商朝“人间神”的权威。所以商朝的祭祀往往是以人为对象,规模非常大,动不动就杀上千人,非常血腥残忍。从商代青铜器怪异吓人的样子来看,可能也有维护人神权威的意思。

面对血腥暴力的“大国商贾”,很多小国瑟瑟发抖,不敢有所期待。当“小州周”领袖姬昌被逼到绝路,试图自保时,要克服的心理障碍是巨大的。因此,在被关押期间,周文王想尽一切办法为周朝商人寻找理由。在《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文王反复推断小周国是否会造反,未来是吉是凶。

3周易的诞生

由于与商朝的长期接触,周文王知道商朝国王的所有细节,知道他只是一个凡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神。因此,周文王改造天命系统的重点决不能是走商朝的道路,也不能是神化天子。天德不是通过牺牲的多重祭祀来体现的,而是要回归人心,不是通过严厉的惩罚,而是通过修德的爱。非常有必要拿起夏朝的仁政观念,所以周朝把自己说成是夏朝的后裔,祖先曾经和大禹打过仗。周朝的历法也要凌驾于商朝的历法之上,更要正统,在二月(农历11月,冬季至日所在的月份)过年。商朝主张归藏之易,归藏以坤卦为首,在周朝的定义中是公然违背天理的行为,称为母鸡打鸣(是吴王所宣告的第一次斩之罪)。

在选择反映周朝继位合法性的宪法文献上,周文王认真研究了前代留下的各种易学。他认为既不能简单地走连山易的老路,也不能重走归藏易的邪路,只能从最原始的伏羲八卦中寻找出路。因此,周文王演绎的《周易》既要反映与夏朝的关系,又要从起源伏羲那里寻找答案,从根本上否定商朝的合法性。

于是,周文王选择了代表家族和世界正统性的巴索卦图,将伏羲卦图命名为“先天八卦”,巴索则改名为“后天八卦”。卦序不再从根开始,而是用干卦来表示与伏羲的正统传承关系。至于六十四卦体系,由于伏羲没有演绎六十四卦,周文王在《连山易》神农版的基础上,回归伏羲做八卦的初衷,用伏羲的先天八卦之法,从两器中演绎出“先天六十四卦”,吸收了《归藏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逻辑,演绎出一套更纯粹、更具天命逻辑的新卦,然后以此为基础,根据《仁学》

正是因为有了根本法《周易》的法律支撑,周文王认为自己注定要回归,敢于自立为王而不与当时还很强大的商朝争斗,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加入了周朝。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在周公旦、太、赵、太世贞的协助下灭了商朝,但周武王死得早,所以维护周朝的重担就落在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身上。在高、赵、太史桢和的协助下,周公自称摄政王,打败了商朝旧部和兄弟参与的两次叛乱。

为了杜绝新的叛乱,震慑商朝旧地的人心,周公在夏朝旧都附近建立洛阳城作为新都,在洛阳驻扎军队安抚商朝旧本部,并在要道上驻扎大量靠近他的诸侯国,打击商朝残余势力,同时防止叛乱。在文学方面,周公创造了一套社会秩序规范体系,流传到四面八方,是周朝势力范围内的诸侯国要遵循的,并传给后代。这是周公的仪式和乐趣。

在这个礼乐体系中,“礼”强调的是“别”,也就是所谓的“敬”;“乐”的作用是“和”,也就是所谓的“吻”。和而不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个方面。为了解释礼乐的合理性,同时防止后代造反,周公修改了周文王写的《周易》,在夏朝尊重天命的基础上增加了修德生平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解释性创造,称为《易象》。

为了保持根本大法的神秘性,这套易象只传授给周王和鲁王的后代,成为周朝使用的皇家心态。别人只能看卜辞和言语,占卜过程(占卜方法)和后来用最简单的逻辑(帛书《周易》)排序的占卜字典,商人后裔孔子看了《易象》就爱不释手。他大为感动,感慨地说:“我对文学抑郁,我是周人。”在此基础上,孔子弟子整理出今天看到的《荀传》、《象传》。

4《周易》与儒家经典

儒家是古代最早的巫师。后来夏朝降临人间后,巫师进入太庙管理部,主管祭祀和占卜,成为皇帝的谋士和老师。它们是《礼记》的雏形,即太师、太傅、太保。孔子最擅长的是礼制。孔子收了大批弟子后,儒学传播开来,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力量。因为儒家最重视礼制,所以《诗经》、《尚书》、《春秋》等与礼乐相关的文献,以及礼乐的根文献《周易》,都成为儒家最重要的核心经典。

孔子的弟子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围绕着礼乐精神和礼乐精神的精髓——仁,对《易经》进行了重新解读和重组,形成了一系列解读《易经》的文本,包括《易经》(又称《十翼》),包括《荀上下传》、《象传》、《象传》。

其中,《荀传》和《象传》是《易象》的主体,《象传》强调占卜意象和占卜德性,《荀传》和《象传》则强调在占卜意象的基础上发挥占卜意象和占卜德性。象数其实是一种像数学一样的哲学,哲学是社会科学范畴,象数是自然科学范畴。《周易说卦传》是《易象》象数的一部分,它继承了《连》、《归藏易》中的《说卦传》,所以在宋代(殷商、归藏后裔)、齐国(于霞、连山后裔)乃至各诸侯国广为流传。

春秋时期,大家都把《易经》作为占卜之书,但只有孔子才发现《易经》有“古遗言”。孔子发现了隐藏在《周易》卦中的道德意义,所以强调他与历史奇才的区别。孔子于是进入了周公的精神世界,他触及了周易的核心。他发现《周易》中的卦并不是用甲骨文随意堆砌的,而是严格按照六十四卦本身的哲学数学规律来解释的,这就是易象规律。孔子发现这一规律的经验,就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中。《内聚传》说:“知者看其诗,必思过半”,“圣人设卜观象,系词辨吉凶”。这两句话讲的是荀传和象传的玄机。

或许是因为描述连和归藏义核心逻辑的文献已被商周所毁,又或许是这些文献只能在宋齐国的王族中流传而不为世人所知。简而言之,春秋时期可见于世的《连伊山》、《归藏易》,不过是卜筮而已,就像《周易》没有易象一样。

总结一下,现代人看到的易经分为两部分:易经和易经。易经是文王再造的。他推导并重新排列了六四爻的顺序,重新命名,作为卜辞,用于占卜。《易传》是孔子弟子在《易象》的基础上重新诠释的哲学和数学文本,以仁为核心,以礼乐为目标和培养君子的方向。这两个系统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易系统:象、数、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