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中,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怎么样解释人鱼和人马
信息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环境和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信息技术本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的实践环境,非常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只要教师善于设计环境,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
根据这几年致力于计算机教学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首先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是教学目标实现所依托的直观形式。因此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任务,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常把教学内容分成四类:
1、一类是最基本的内容,是所讲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才能对所学课程有基本的了解,这部分内容称为"敲门砖",由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学习。此部分内容的任务设计成第一层次的任务:基本任务。任务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给出具体的样例,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只要学生能按照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这种形式的教学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开始教学和低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照猫画虎",在"照猫"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在"画虎"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熟练程度和操作技能。
2、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后,学生入了门,进入第二类教学内容,进行第二层次的任务设计:提高性任务。任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例如:讲发送电子邮件时,就可以设计一个"给上课教师发邮件"的任务,在任务中"给教师发邮件"是确定的内容,而邮件的内容可以自由发挥。这中形式的教学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中间教学阶段。第三类教学内容是每个模块学习完后的电子作品设计教学阶段,此部分的任务是第三层次的任务:开放性任务。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形式和内容完全由学生去组织安排。比如Word模块的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有分栏等,其内容和版图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综合学习阶段。在这两类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进行他们的任务设计,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还会碰到许多没有学过的知识,这些内容是教学重点,但它们一般是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的问 题,只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学生就能自己从书本上或计算机上获得,也可以通过自己实践探索解决,这两类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3、第四类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后仍然心存疑虑难以明白的内容,即教学难点,这类内容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采取与学生讨论研究、演示和鼓励多实践的教学方法,属于大多数同学的问题,综合起来与同学一道讨论研究,属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则单独进行辅导。
这样,从教师带着学到自学加辅导,学生就会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的状态。
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既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其次,师生***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老师没有必要在絮絮叨叨地导游,而应该成为"Windows",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老师的任务更加艰巨,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启发。老师的引导作用在于,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启发的作用在于,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提示点拨。
因为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特点,因此,学生要学会"做中学,学中做"。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现在已不是如何使学生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时代。信息技术课以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尤其应该让学生去"学习",去"创造",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得。正入古人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都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将学生引向自主学习的道路上,并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能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