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发展现状
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3500万立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超过6543.8亿人的供水问题,即654.38+0/50的世界人口依靠海水淡化提供饮用水。世界上有超过65,438+30万个海水淡化厂。海水淡化作为淡水资源的替代和增量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的重视。全球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总量每年约6000亿立方米,替代了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每年,世界从海洋中提取5000万吨盐、260多万吨镁和氧化镁以及20万吨溴。海水淡化需要大量能源,所以在贫穷国家经济效益不高。
世界淡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令人担忧的问题。据预测,在19世纪将会有一场对煤的争夺,在20世纪将会有一场对石油的争夺,在21世纪将会有一场对水的争夺。
海水淡化作为一种开源的水资源增量技术,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危机的重要途径。到2006年,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了海水淡化技术,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3775万吨,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65438+亿人口的供水问题。
“向海洋要淡水”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到2006年底,中国的日海水淡化能力接近65438+50万吨,比上年翻了一番。我国在反渗透、蒸馏等主流海水淡化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项目和5000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项目。海水DC冷却技术已进入10000立方米/小时的产业化示范阶段。我国海水淡化成本逐渐降低,接近5元/m3。
虽然我国海水淡化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但在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设备开发制造能力、系统设计和集成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当务之急是尽快在中国形成完整的海水淡化设备市场产业链。围绕制约海水淡化降成本的关键问题,发展膜、膜材料和关键设备等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提高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增强自主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能力。
未来20年国际海水淡化市场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中国应该能分一杯羹。根据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10年,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80万至10万吨/日,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50万至300万吨/日。特别是国家积极支持海水淡化产业,企业海水淡化项目收入2008年免征1。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