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诉讼

发生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起诉程序如下:

(1)收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如物证、书证、电子数据等;

(2)撰写起诉状,陈述:原告和被告的情况;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3)确定法院管辖,然后将准备好的材料提交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4)人民法院立案后,预交诉讼费用,等待法院审理。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由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要理解民事诉讼的适用范围,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民事诉讼法的适用主体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和相互之间。

2.提起民事诉讼的范围包括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产生的纠纷,其中财产关系是指基于物质财富关系的相互关系,如基于债权、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格和身份的关系,如姓名权、名誉权,以及与婚姻、收养、继承有关的家庭关系。

3.诉讼是民事诉讼法所适用的解决纠纷的方式。除了诉讼,还有仲裁、人民调解等解决民事纠纷的途径。这些方式都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和调整,不适用民事诉讼法。

法院的管辖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等级管辖,是指上下级法院对受理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管辖。根据法律规定,基层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也有例外,同样是离婚诉讼或者经济合同纠纷,有的由基层法院审理,有的由中级法院审理,这也是法律规定的。

中级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一审案件有:

重大涉外案件,即争议标的额较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当事人居住在境外人数较多的涉外案件。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争议标的额500万元以上的民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以及最高法院确定由中级法院审理的案件。

二是属地管辖权。如果说分级管辖是划分上下级法院的管辖范围,那么地区就是划分同级法院受理一审案件的范围。我国在一般地域管辖中实行“原告即被告”的原则。即被告住所地在哪个法院管辖,哪个法院就受理。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公民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其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到你。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举证责任与职权探析

当事人有责任为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的条件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请求、事实和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诉讼范围,由被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120条

起诉形式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交副本。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