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市场和建筑师职业道德的七点思考。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基础设施的不断繁荣,中国的建筑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令人垂涎的市场之一。在中国,一些建筑师几年的设计工作量,可能是欧洲或其他地区的建筑师一辈子都需要完成的工作。可能所有的问题都根源于此。
作为一个建筑行业的普通从业者,这十年来我目睹了很多建筑行业的奇怪情况,而且越来越严重!在我看来,建筑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象牙塔里摆弄的东西,建筑师也不是纯粹的艺术家。中国正处于这个高速发展建设的时代,建筑行业和建筑师应该唤起更多的职业良知,用更规范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现状之一:自称大师,过度炒作
2003年6月5438-10月065438在北京某会所举办的活动,邀请了国际建筑师Tschumi和Prix。主办方邀请Z大师到场。活动结束后的饭桌上,大师语出惊人,直言中国建筑现已进入“后Z时代”。这里的人都没听说过“Z时代”,更别提“后Z时代”了;何况旁边的桌子上还坐着两位国际大师,还没有有幸代表“曲美时代”或者“后曲美时代”呢!这种说法很自然地从客户口中说出,不能不让人佩服当下一些中国建筑师的厚颜无耻。
一位著名学者曾自嘲说: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挑战权威,所以上帝对我最大的惩罚就是让我最终成为权威。然而,中国建筑界有一些人似乎从不害怕,甚至不热衷于成为权威。他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恰好是一个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建筑,是因为他在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设计单位担任要职,是因为他回国镀金早了一点,是因为他在业内有着相当显赫的家世背景,是因为他参加过一两次国际上的建筑交流活动,认识了更多的外国建筑师,更是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给出一个说事的理由!
讽刺的是,一些“建筑追星族”爆发,以建筑的名义炒作,最终实现了开发商和建筑师的双重炒作。如果说50年代的建筑大师是站在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肩膀上,那么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以后的所谓大师,有多少不是被知名开发商追捧的?
在前述活动中,中方安排了曲密等两位建筑师参观了前段时间在国内建筑界大肆炒作的一堆长城脚下的“知名”工程。当两位外国建筑师下车后只看到一栋房子时,他们对这种设计毫无兴趣,坚持立即回城参观四合院等中国传统建筑。看来中国的新花瓶终究只是花瓶,很难比得上老祖宗的古董韵味。中国有没有真正世界级大师之前的大师?
第二个现状:崇洋媚外,盲目排外
国家大剧院的平面图出现在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旁边,引起一片争议。可想而知,如果这个创意出自国内建筑师之手,它连呈现给世人的机会都没有,最后成为中标。“蒸蛋”计划实施后,各种批评一时间蜂拥而至。但细究其真谛,无非是不理智的情绪宣泄,而非理性严肃的学术讨论。然而最讽刺的是,在争论告一段落后,“蒸蛋”的设计者居然在法国巴黎的另一个宏大杰作中出现了工程质量问题!国外大师设计的项目会出问题吗?这一新发现的论断也在一段时间内掀起了对国外大师设计方案更为激烈的争论高潮。
乐。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领军人物柯布西耶是一个激进的白板(tabula.rasa),早前他提出了一个规划方案,建议将巴黎市中心夷为平地,全部拆掉,建造一座高楼林立的“光之城”。幸运的是,这个近乎疯狂的计划并没有在巴黎付诸实施。然而,这种乌托邦,以及一群把中国各地的城市都当成“建筑试验场”的外国建筑师,在中国依然受到建筑行业的顶礼膜拜。
如果说国家大剧院和央视新楼的争议和对抗主要是由媒体和建筑界的互动引起的,那么2004年的“鸟巢”方案则让争议蔓延到了全民。虽然相对于国家大剧院只有10的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反对这一规划,但国内媒体却给予了强烈关注。最近几个月,任何关于鸟巢事件的重要进展都被列为各报头版,倾向明显改变,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反对崇洋媚外。有媒体很好地描述了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两种思潮的碰撞和当前的矛盾状态。
第三个现状:重艺术轻技术,重形式轻功能。
2004年8月,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郑光福首次发表《吹走溅在中国建筑师身上的污水——精致》及其附件<阅读文章》。这篇文章以犀利的语言、客观的数据、精辟的分析,高举“建筑不是艺术”的大旗,冯健将矛头直指已经为国人所熟知的国际建筑师,如矶崎新、库哈斯、安德鲁等,对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馆等著名建筑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不合理的设计方案方面。从此,艺术理论的商业背景——一个关于建筑属性的话题,摆正了“建筑即艺术”的判断。一直以来,强调建筑艺术性的声音太多了。建筑师一方面害怕自己被列入工程师的行列,却一味强调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造型技巧;另一方面,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甚至电影学院的艺术家们,在玩够了其他艺术形式之后,开始把目光聚焦在建筑这个最大、最昂贵的艺术载体上。
但是,最重要的是,世界上一直存在两大思潮。一种是建筑技术为主导,在强调功能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注重造型和美观;另一类则是单纯追求新奇怪异的视觉冲击,甚至不惜以绘画、雕塑的造型思维来建筑。也许几十年来中国人的审美被压抑的太久太硬,一旦打开,难免会被别人引入歧途。
面对媒体,恐怕没有建筑师会反对“安全、经济、实用、美观”的基本建筑原则;面对“建筑是玩物,重艺术轻技术,重形式轻功能”的指责,没有一个建筑师会主动对号入座。所有的箭头都指向一个方向,但谁是靶心?!每个建筑工人都应该扪心自问。
把建筑当玩物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目前建筑领域的少数人,尤其是承担人才梯队培养的高校,并不把建筑当作一门务实的技术科学,而是把大部分精力和兴趣投入到不同建筑理论和流派的研究中,津津乐道于各种不负责任和偏颇的世界观,从而误导青年学生胸怀大志,不屑于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每天都认为“天鹅来了”,认为只要在象牙塔里研究那一堆旧纸就能成就伟大的作品。有这种浮躁心态的青年学生,会有一大批有浮躁心态的建筑师!要想摆脱“把建筑当玩物”的心理痼疾,必须从改革高校的教育定位入手!
第四个现状:建筑“小圈子”比同行轻。
在北京,建筑界的著名建筑师大多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在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建筑师自发组成了一个小圈子。北京同济毕业的建筑师的作品和上海清华毕业的建筑师一样少。业内同事见面,首先要谈的就是学校里的辈分:这是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师兄,那是一个比我晚三岁的学弟,无形中把建筑师和其他学校隔离开来。与此同时,在这些“小圈子”里,正常的建筑评论和批评也已经失传。
在建筑界的很多“小圈子”里,也有建筑师自称是艺术家,自成一派。他们不追求影响市容市貌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也不屑于设计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住宅楼。因为“建筑艺术家”的自我定位,自然要比其他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建筑师高一个头。而且由于“艺术”特殊的展示功能,往往比其他建筑师更容易占据行业内的话语权和优势资源。无形中,这个“小圈子”凌驾于所有其他建筑派别和“小圈子”之上...“小圈子”之风愈演愈烈,终于在最近引发了一场著名的展览风暴。起初,少数人以王者自居,试图以“小圈子”的建筑设计和几个非主流项目代表中国整个建筑圈。这些“小圈子”不是由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组织策划,而是凭借少数个人的好恶和主观印象,搞“小王朝”,邀请参展;没想到,事实给了人们一个沉痛的教训。一个没有群众基础的孤独者,经不起风吹雨打,展到了崩溃的边缘。因为涉及到很多国外的参展建筑师,甚至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五个现状:建筑设计和市场观念
曾经有一个位于北京东北三环的房地产项目,以“大胆新颖”的建筑创意而闻名。在广告里,我把自己比作库哈斯的“板凳”,赫尔佐格的“鸟巢”,安德鲁的“蒸蛋”。虽然其建筑创意远不如上述三个项目震撼。事实上,正如人们对三大著名方案的怀疑一样,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这个项目的创造性持怀疑态度。毕竟房子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该承担更多可靠可行的功能需求,而不是单纯的在外观上哗众取宠。然而遗憾的是,第一批建筑完成后,他们的建筑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在视觉冲击和建筑美学上引起轰动。虽然这两点恰恰是决策者在面对建筑师所坚持的设计理想时,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居住舒适度的追求的重要原因!
类似的情况或多或少出现在当前的每一个建筑设计理念中。在有限的空间里,建筑师尽可能追求自我主张的实现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所有功能性很强的艺术创作都可以比作“带着镣铐跳舞”。如果你忘记了锁链的存在,你必然会绊倒。然而,越是雄心勃勃、高水平的建筑师,越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一方面,甲方惧怕“主子”,不敢轻易表明立场;另一方面,架构师毕竟不是营销人员,对市场最终客户和用户的研究也不够。另外,哪个建筑师不想在有生之年做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呢?所以“大师”让很多开发商望而生畏,要么双方不欢而散,要么甲方要为“大师”执着于缺点和自恋的创意买单,成为销售和运营过程中鸡肋般的负担。
市场意识应该是执业建筑师的必备素质之一,但这种市场意识应该来自于建筑师对市场现象的独立判断和对最终客户需求的客观解读。事实上,一个房地产项目的设计费往往高达数百万,几乎是除建筑安装费用外最大的一笔单项支出。甲方不愿意花高价只邀请诺诺的高级绘图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设计单位越大越强,其生产就越流水线化,就越容易进入经验主义和模式化的误区。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区域、某些户型的设计中,存在着很强的* * *性。找到这个* * *可以更快的设计出好的产品。其实只有大的设计单位,在经历了无数的案例之后,才能更准确的找到这个* * *吧。另一方面,我们无奈地发现,更多的设计单位并没有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论,而是直接从实践走向实践。在这个必须靠市场规律生存的时代,有多少设计师扪心自问:我在写作之前真的了解市场吗?我的设计是否真的符合当下市场的需求,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主观臆断?
第六个现状:创作疲劳,抄袭。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杂志,建筑行业也有很多杂志。世界各地最新的建筑创作,从造型到技术,从理念到细节,都在这些媒体上不断发布。借鉴是好事,但也要注意建筑师中蔓延的创作疲劳、明目张胆抄袭的现象。更何况这次抄袭的对象已经从国外项目扩大到国内项目。
然而可悲的是,大家都知道大规模的建筑抄袭会导致城市景观和城市格局同样的结果,但很多建筑从业者却认为不能定义建筑“盗版”:“建筑作品毕竟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建筑作品没有原创性,只有创新性。这里所指的“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这在住宅建筑作品中尤为突出。”所以难免你以为自己原创,却被指责抄袭;你觉得别人抄袭你,你却得不到权威的认可和保护。有人认为最好通过立法规定建筑设计的知识产权,这可能是一项漫长而遥远的工作。甚至有人建议建筑作品实行实名制登记,每栋建筑都要标注设计单位和设计师。也许这种方法的实施对遏制现在的抄袭现象会有更好的效果。
第七个现状:低价竞争和服务质量
“你便宜我也比你便宜。你比我想得多,我比你想得多!”一位在某开发商产品开发部门工作的资深员工,说起目前建筑设计行业的竞争形势,不禁摇头。“但是一个设计单位的服务好不好,只有在过程中才能知道!”目前最大的市场还是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住宅建筑的设计难度和技术要求与公共建筑不可同日而语。但由于其规模大,项目多,在设计费上比公建项目更有利可图。在和甲方接触之初,很多设计单位都想尽办法拿出方案、创意、效果图。合同一签,主创设计师就盯上了新的目标,大量的创意工作交给了经验不多的年轻设计师,进入了生产线程序。国内外设计单位的服务质量对比最能体现这方面。
其实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必然会摊薄利润,不可能在真正的产品实施过程中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因此也就不可能设计出精品。设计创意的庸俗化进一步导致收费困难,无法获得智力劳动应有的回报。如今,随着设计公司的自由化,越来越多的创意建筑师试图独立。这几个精英不取长补短,揉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而是把智慧放在商场上,放在如何快速获得更多更大的订单上。建筑精英们纷纷下海,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市场开发上,不能不说是建筑的悲哀!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