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找真实新闻的思考

科技部近日提交了一份中国科技实力报告,详细列出了中国科技实力的“详细清单”—

中国的科技实力如何?围绕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不同的看法。经过调查,科技部近日提交了中国科技实力报告。

如果把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整理一下,就是一份衡量中国科技实力的“详细清单”——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3500万,居世界第一;2006年,R&D在华人员总数为65438+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科技投资的规模和力度不断加大,已成为全球R&D投资的重要力量。2006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支出总额为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为30034.38亿元,居世界第五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42%。

■支撑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初步具备。

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的装备水平,形成了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较为完整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息通信网络,网络规模和技术居世界前列。截至2006年底,中国拥有8.3亿电话用户和4.8亿移动用户,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6543.8+0.37亿,计算机5940万台,宽带连接3530万个,居世界第二。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提升,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超过国外申请量,其中商标、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四。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从2000年的19915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占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指SCI、EI、ISTP)论文总数的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德日相当。在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获得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出现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和先进国防武器装备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民营科技企业从20年前的7000多家增加到2006年的150595家,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力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行者。企业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加,以企业为主开发的重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电子通信、电力设备、新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

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在世界上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已达34367亿元,对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为15.5%。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产业、加工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克,有力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科研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产生了超级杂交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增产增收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在能源领域,石油勘探、大型煤炭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

人口和医学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的技术进步,为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非典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已经形成。目前,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其中的10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国参与了ITER、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和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等国际重大科学和工程项目。迄今为止,中国参加了约350个国际科技组织,206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五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日益改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快速提升。”科技部研究室负责人表示,“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