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挑战是什么?

我国体育社交产品的形式在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传统体育营销的广告方式更加多样化。体育企业不仅可以在传统电视节目中投放广告,赞助球员和明星,还可以在电商平台上做营销活动,在其他新媒体端口赞助网络名人。

用户只需在手机上了解和体验最新最热的体育活动、赛事和产品,体育消费体验更加丰富。而且可以在线上和全世界的体育迷互动,在微博里和体育明星交流,更有参与感。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和融合,无论是体育活动还是体育产品,体育行业的微体育平台分类更加精细化。

比如体育赛事中的篮球,分为NBA、CBA、WNBA、WCBA、意大利篮球、法国篮球、德国篮球、西方篮球,方便用户快速搜索找到自己想看的赛事。在这种精细化的平台分类下,体育爱好多元化的粉丝纷纷涌入各个平台,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与兴趣相近的用户实时互动,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体育热情。

随着自制体育节目和IP的不断发展,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流。随着“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了保持流量,体育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体育产业链的核心IP。希望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体育IP的内容,提高IP的质量,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目前自制体育节目的体育IP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好评和流量,形成了可观的用户群,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因此可以预见,这种低成本、轻压力的结合互联网的自制方式将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流。

目前“互联网加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难以保障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存在较大的滞后和缺陷,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体育消费监管不严,使得电商平台上体育商品和品牌假冒盗版现象严重。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影响了消费者对体育品牌的信任,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针对网络体育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仍然缺失,使得体育产业合规企业面临巨大损失。比如现阶段国内有超过100个app侵权链接聚合,客户总数接近10万,这是正版事件上非常严重的侵权问题。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体育企业仍然没有认识到“互联网+体育产业”的本质,简单地把开网店、搭建线上平台或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视为“互联网+体育”。这种简单的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企业的品牌创新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

纵观目前国内的传统体育企业,如李宁、特步、安踏、匹克、红星鸿星尔克、361,大部分都是漫无目的的发展,自身品牌特色不突出,存在感低,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减弱。另一方面,世界第一体育用品品牌耐克以其简洁的符号和独特的LOGO设计提高了品牌的整体知名度。一线明星、眼花缭乱的广告、不断更新的业绩、强大的售后服务,有效增加了粉丝客户对品牌的粘性。

为了增加用户对体育企业网上消费的信任,我国应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具体来说,可以抓紧制定数据开放的立法和相关政策,发挥大数据优势,加强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中国应加紧建立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腾讯、乐视等新型体育媒体企业的知识产权,确保视频或体育直播流媒体市场的健康运行。此外,要建立体育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营造健康的大数据环境,落实相关部门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