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相信法律。要相信法律,相信法律,树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坚定观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同。永远对法律有敬畏之心,永远想着尊重。法律一定要信,否则没用。要让法律发挥作用,全社会都必须相信它。如果你不信任法律,认为问题不是法律能解决的,而是总想找办法,信任关系,或者采取极端的行动,那么建设法治社会是不可能的。
遵守法律。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的尊严,保证法律的实施。参与社会活动和进行个人行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不得违反法律规范。在处理问题和做决策时,首先要问法律上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否合法可行。在处理守法和违法的关系时,要防微杜渐,防微杜渐。面对重大抉择,要依法冷静权衡,防止头脑发热或心存侥幸而铸成大错。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要树立法治意识,学习和掌握工商企业和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运用法律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保护产权。在处理矛盾冲突时,要以“法”字为先,依法解决,谨防采取非法手段导致关系紧张、事态恶化。
遵守法律。我们应当拥护法律的规定,接受法律的约束,履行法律义务,服从依法管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真诚接受和认可一切根据法律和事实作出的决定,并自觉执行。比如,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或者依法被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认真履行;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判决,应当主动履行,维护法律权威;学校依据法律和校规作出的各种奖惩决定应严格执行,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尊重法律权威的习惯。
维护法律。努力做法律权威的守护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良知的保护者。敢于揭露和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坚决克服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消除袖手旁观、畏首畏尾的恐惧心理,抵制有事时对法律的恐惧心理。比如老人摔倒无人扶、被诬告做好事甚至身败名裂的现象,虽然并不常见,但却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事实上,扶弱见义勇为不仅是一种道德诉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和保护。它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社会行为,体现在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许多地方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中,极大地促进了法的践行和正气的弘扬。所以大学生要遵纪守法,抑恶扬善,做新时代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