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就

从企业到企业的转变

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在改革实践中,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状况明显改善。

——明确转制为企业的范围,将文化单位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逐步转制为企业,如出版、发行、影视、演艺、广播电视网络、新闻网站、非时事类报刊等。

——完善改革配套政策,对转入企业职工的社保衔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间人过渡办法”,保留转出单位原有财政投入一定期限不变,减免所得税。特别是针对大多数国有文艺表演团体历史包袱重、市场适应能力差的实际,在改革中出台了许多特殊政策措施,“扶上马,送一程”。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注销经营性文化机构4000余家,核销经营性机构1.8万余家。出版、影视制作领域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402家应转制的地方出版单位和2412家应转制的发行单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29个电影制片厂中的27个已经完成,362个地方电影公司中的327个已经完成,460个电影院中的465,438+065,438+0已经完成,广电系统需要转制的57个电视剧制作机构中的52个已经完成,38个省级党报党刊中的32个已经完成。此外,国有文艺团体和非主流报刊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制,3000多家地方非现行报刊出版单位中有595家完成转制。

国有文艺团体

2010年,北京市82家营业性演出场所演出近2万场,演出收入654.38+0.09亿元。北京儿童艺术、北京歌舞剧院、中国木偶剧团、中国杂技团的演出增加了一倍多,营业收入增加了两倍多。

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胡振民在最近一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访问中了解到的情况。他对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深有感触:“北京的文化改革发展不仅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出了人才、出了精品,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难能可贵。”

北京这些剧团的新面貌,可谓全国文艺团体体制改革成果的缩影。江苏、安徽、陕西、河北四省已基本完成国有文艺团体改革任务。在山西和辽宁,60%的国有文艺院团完成了企业改制,在宁夏,省级国有文艺院团完成了企业改制。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国有文艺院团增强了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改制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艺术生产力的新解放,固定资产达到654.38+00万元;辽宁省营口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上市后,四个月的演出收入比改革前总收入多110%。江苏省昆剧院转企后,新版昆曲《桃花扇》一炮而红,全国巡演,深受年轻人追捧。一幕幕把昆曲变成了“流动的博物馆”。

一些地区把企业转型和资源重组结合起来,陆续成立演艺集团,积极打造区域性演艺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国已成立50多家演艺集团公司,演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升。这不仅扩大了国有艺术院团的市场份额,也为演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为有效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一些地方加大了对转制院团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四川、江苏、安徽、重庆、陕西、云南等省市分别出台了支持高校改革发展的保障政策。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省属院校、团转制后离退休人员和企业待遇差的问题。河北省财政每年安排654.38+00万元作为美术生产专项资金,通过演出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学院集团走向市场。

一大批民办院校和团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蓬勃发展。天津刘蓉生京剧团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坚持在中小剧场低票价演出,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焕发新的活力;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年演出65438余场+0500场,年收入近千万元;河南小皇后豫剧团自18成立以来,已演出近万场,吸引观众数千万人次。

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创新之路”。文艺院团用改革实践向社会传递了这样一个启示:从企业转制不是政府关心的事,而是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市场,遵循艺术和市场规律,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培育演艺产业发展主体,调整结构、营造良好环境,激发文艺院团内在发展活力。

出版社企业化改造

截至2010年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完成。改革的实践表明,新的体制和机制使出版单位更加贴近市场和读者,逐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一直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无论是企业重组、上市融资,还是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联合重组...中国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企业改制后的出版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公司实现发货码3.2亿元,回款65438+3亿元,利润10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

与同期相比,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代码和交付代码分别增长19.84%和22.32%,创历史新高。出版的图书在填补市场空白、装订质量和技术领先性方面的表现都优于往年。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增长10%,预计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改革早受益早,发展更有力。“如果不转型,出版社作为事业单位不是市场主体,没有上市融资资格,就无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李朋义说。

2010 12 18、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11 3月31日,中国教育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以“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模式组建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同步成立,共同发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文出版社、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组成的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被业界比喻为“航空母舰”。

把刚刚下水的“小舢板”变成强大的“航空母舰”,是商业新闻出版单位的重要任务。中国出版业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数十家中央和地方出版社成立了股份公司,并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转企,没有员工的支持也能如期完成。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版单位注重维护职工权益,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知识产权出版社从现有企业利润中拿出16万元投入企业资产,并明确规定资金用于78名退休老职工的未来保障;

电子工业出版社还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方式将15万元锁定到企业账户,以保障退休人员未来的养老待遇。

如今,“主动适应机制变化”、“早改革早受益、早修路”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员工李惠媛认为,告别传统出版业论资排辈的旧风气,年轻有能力的员工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影视企业上市

影视制作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以塑造新型市场主体为目标,大力推进运营机构转企改制。

长春电影制片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16车间、事业部组建了产权多元化、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有限公司,赋予了新的活力。

参照世界最先进的电影产业模式,常颖确立了“立足主业,发展相关产业,建设‘一厂三区’(老区、景区、新区)”的战略规划,以电影创作为主导,带动旅游、电视等相关产业发展。在全国电影工厂中,率先建成国内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率先建立农村电影创作基地...如今,常颖已经形成了与齐飞不相上下的电影、电视、印刷、旅游四大产业,形成了新的利润支撑点,年利润3000多万元。

他摆脱了生存困境的漫长阴影,积极投身于电影创作,成功推出了《导火索》、《祝福的耳朵》、《辛亥革命》等影片,不仅成功实现了以副业支撑主业的思想,也在电影行业本身取得了突破。良好的发展趋势给了常颖人民足够的信心。如今,常颖正在积极筹备上市,老区改造、常颖世纪城二期、农村电影拍摄等项目也在进行中。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于2005年剥离影视制作,成立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新体制带来了新思想,创造了新的发展优势。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在市场领域实现了从江苏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的“三级跳”。* * *投资拍摄发行了100多部影视作品,包括电影《南京!南京!《秋日花开》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十月围城》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八项大奖,电视剧《人间正道沧桑》获得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和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集团公司产值近1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影视内容提供商和集成商。

通过改革,涌现出一批新的影视市场主体,直接推动了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2003年以前,国产电影年产量不到100部,到2010年,已经达到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全国城市总票房收入超过6543.8+000亿元,连续第六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 *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13部,变化。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极大地改变文化领域的面貌,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有力证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

文化单位改革

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24日表示,中国已全面完成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

受国务院委托,蔡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报告》,提到了中国文化改革的进展。

报告称,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播电视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单位、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我国应转制为企业的非时政类报刊有3271份,占总数的96.5%。全国* * *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个,注销事业单位29万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