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隆宫的古董玉

仿古玉器产生的条件

乾隆朝具备了发展仿古玉器的条件,这不仅包括文化领域的考证之风、风俗中的好古之风以及社会各界收藏古玩的爱好,还包括相应的物质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

第一,朝廷收藏了大量的古代器物,为仿制提供了参考。

清朝继承了明朝宫廷的建筑和大量藏品。与康熙、雍正帝相比,乾隆皇帝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物的收藏。除了宫中的原始藏品,还有许多官员和地方政府捐赠给宫廷的古董和珍品。乾隆皇帝对这些字画和古董进行了分类、鉴定、整理和收藏。见于西青、宁寿坚古、石渠宝坻、西青盐铺等古籍记载。这些收藏品为乾隆朝的古董工艺品提供了极好的样本。乾隆时期的宫廷作坊仿制不同种类的物品,如玉器和瓷器、青铜器、竹器、木器、牙齿和角制品以及漆器制品,积累了各种仿制技术的经验。

就古玉而言,当时也有重要的先决条件,朝廷收藏的古玉相当可观。清宫现存的有乾隆诗词的玉器收藏中,有咏宋玉、旧玉的作品。从这些可以看出,乾隆年间,宫廷对古玉的收集和整理,对古玩作品和古玉的区别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玉的年代判定也有一定的准确性。乾隆时期玉器的仿古是建立在对古代器物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

二、多年的发展,古玩玉器已成气候。

在玉器制造过程中,后代模仿上一代的作品似乎是传统。有些玉石款式可以流行上百年。东周玉器的风格延续到秦汉、魏晋,唐五代有较大变化。宋代有模仿汉代以前风格的作品。今天,学者们认为这是古董玉。在宋代,古董玉有很大的市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清代古玉的生产和收藏已初具规模。到了乾隆时期,出现了以下情况:

1.社会和宫廷对古玉的收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唐代文学家孔所著《赏金书》中记载了汉帝、雷公斧、古玉荷叶刷洗、白玉覆爵、碧玉萧爵、韩玉环、汉燕等玉器,显示了人们对古玉及其收藏的认识。乾隆朝以前清廷收藏古玉非常盛行。如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内务府档案记载“王安娇白玉器二十三件,汉玉器41件”。所谓的汉玉,应该属于老玉。档案里有很多类似的记录。这些器物或被清理,或被陈设,或被装箱,或被辨认,或被临摹,说明乾隆朝以前宫廷里就有古玉收藏。

2.清宫形成了制作仿古玉器的传统。

目前康雍两朝的宫廷玉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可以看出仿古玉器占了很大比重。乾隆年间,玉工姚宗仁证实部分玉杯为祖上所制仿古玉,并描述了染玉使其古老的方法。姚宗仁在雍正年间在方便宫工作。他的祖上应该是康熙的,作品应该是那个时期做的。雍正时期宫廷仿古玉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是雍正风格的仿古滑轮环。作品是两个圆环连在一起,圆环两侧饰有凸起的山谷,表面黑亮,好像是烧染过的。另一种是四柱仿古玉炉,在雍正时期的《春和信》等画作中经常出现。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乾隆以前清代仿古玉的品种、类别和制作方法。

第三,乾隆皇帝对古玉有成熟的认识。

乾隆皇帝对古玉的认识,表现在他的御制诗文中。作品的内容是对古玉的赞美、说明出处和描述,也有表达情意的。此外,还描述了一些作品的特点和变化。御诗中咏的古玉主要是周玉、韩玉、宋玉、老玉、古玉,可见当时乾隆皇帝和朝廷对古玉的分类。乾隆所说的“周瑜”,包括西周到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汉玉”一词应该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汉魏时期的玉器。所谓“宋玉”,除了宋代的玉器外,还包括辽金元时期的一些玉器。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发达的考古学,人们无法详细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玉器特征,所以乾隆皇帝对古玉的认识是有限的,时代的划分是宽泛的,但他还是总结了古玉发展中风格变化的几个主要阶段,代表了当时对古玉认识的学术水平,这种认识对乾隆朝的古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