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服务业前景分析
金融保险业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从国际上看,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极其显著。根据世界500强的统计,2000年,银行业继续保持营业额和利润第一的地位。从营业额来看,2000年银行业共有56家企业,营业额为14361亿美元,占世界500强企业总营业额的10.2%。上榜企业数量和成交额仍居各行业首位。利润方面,2000年银行业利润达到988亿美元,占世界500家大企业利润总额的14.8%,继续居各行业首位。银行业总资产和股东权益也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全球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并购热潮极大地促进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齐头并进,促进了金融保险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以保险业为例,2000年全年保费收入1596亿元(含外资机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比上年增长14.5%。在“十五”计划中,深圳提出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推动金融标准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迈上新台阶,把深圳建设成为最安全、服务最好、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化水平最高、开放程度最大的国家金融中心之一。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上海提出,要抓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机遇,加强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增加值预计每年增长约15%,200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8%。
金融保险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与其他第三产业不同,金融保险是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会对高素质、经过专门培训的劳动者形成有效的就业需求。国际上,在OECD国家1988到1998的服务业就业平均份额中,所有服务业的就业比重都有所上升,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的上升幅度最大,就业份额从1988的9.4%上升到1998。可见,在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
改革以来,我国金融业形成了以四大专业银行为核心,股份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补充的庞大银行体系,形成了数十万个服务网点,银行业从业人员2000年达到60万人。与此同时,2000年我国共有保险公司28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13家,外资保险公司15家,保险中介机构从无到有发展到7家。2000年,中国保险业从业人员达到41万人,比“九五”初期的20.4万人增长了85.5%。从未来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引入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大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规模和速度将会提高。
金融保险业对消费增长的贡献。金融服务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消费的扩大。首先,金融商品的营销规模将会扩大。2000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万亿元,比1.995增加4.9万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4%;各项存款余额1.2万亿元,比1.995增加7万亿元,年均增长1.995二是证券产品营销规模将扩大。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超过1000家,总市值已超过48000亿元,相当于总市值1995的13.8倍。在1999期间,通过在中国发行和配售股票筹集了约897亿元人民币,是1995期间的9.5倍。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预测,到2010年,证券市场总市值将达到13万亿元,实际GDP增长7%-8%,市值将占GDP的50%。中国上市公司将超过2000家,上证综指超过6000点,深证成指超过18000点。证券投资基金市值将占股票市值的25%。
金融保险业对投资增长的贡献。截至1999年末,已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在中国设立了182家商业金融机构,其中已有32家外资银行获准在上海和深圳经营人民币业务。与此同时,中国保险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广州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设立寿险公司,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培育市场主体,规范竞争秩序,积极发展保险代理、经纪、评估等中介机构。上海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在上海设立机构,促进证券经纪、咨询、评估、投资等金融中介服务的发展。深圳提出,进一步规范信托、租赁、基金、金融、担保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发展。证券机构实力明显增强,超级投资者将会出现。证券机构重组后(估计在2005年左右),可参与国际竞争的总资产超过5000亿元的国际投资银行(或综合类证券公司)将达到5家左右;随着资本市场财富积累的加速,中国资本市场将出现一些证券资产达到6543.8+0000亿元以上的超级(自然人)。旅游业对收入的影响分析。在旅游业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十大旅游创汇国家和地区之一。从65438年到0999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41亿美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报告,中国凭借其多元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国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到2020年底,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放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拉动整个行业的收入水平。200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为451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0%。预计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8000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4%。可见,旅游业不仅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拉动国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旅游业拉动消费增长的潜力分析。随着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入和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将逐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将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将带动旅游消费的快速扩张。一方面,游客数量将大幅增加。2000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8000万人次,预计2005年将达到11200万人次。2000年,旅游过夜人数达到31.24万,预计2005年将达到4800万,比2000年增长50%以上。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44亿人次,预计2005年将达到165438+5亿人次,比2000年增长60%。2000年出境人数为10万人,预计2005年将达到12万人,比2000年增长20%。可见,旅游业是吸引消费者最多的行业。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支出将大幅增长。据统计,1998年个人消费者旅游支出2550.7亿元,占全国消费支出的6.8%;预计2010年将达到132604亿元,占全国消费支出的7.2%。此外,企业的商务旅游支出也将大幅增加。预计全国商务旅游将由1998年的65438+570.8亿元增长到2820.3亿元。
旅游业对刺激就业增长的贡献。旅游业对拉动相关产业的就业增长有很大作用。据预测,未来中国旅游业将在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景点、旅游购物、旅游住宿、旅行社等方面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按照八五期间就业增长的弹性系数约为0.2计算,如果未来旅游业保持10%的增长率,其吸纳的就业每五年至少增加13%。据国际权威部门测算,1998年中国旅游业就业人数为1350万人,占全国份额的1.9%;预计2010年将达到19万人,占全国份额的2.4%;从65438到0998,中国旅游经济的就业人数为4720万,占全国份额的6.7%。预计2010年人数将达到6890万,占全国份额的8.5%。现代物流业将渗透到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其辐射力、渗透力、覆盖面和带动力将是前所未有的。现代物流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地区已纷纷加入竞争,并将其作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物流业可以大大促进收入增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交流的空间大大拓宽,现代物流业的增长潜力将逐步释放,成为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从国内几大物流产业聚集区来看,普遍存在物流产业拉动收入增长的乐观预期。天津预测,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将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上海提出200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
现代物流业可以极大地刺激投资增长。配合现代物流业建设,要抓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善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物流通道,建设海港、空港国际物流基地,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现代物流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物流业有巨大的空间来拉动投资增长。首先是刺激对公路交通网络的投资。努力形成以港口为中心、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运输网络。搞好沿海公路等重要公路建设,完善镇村公路网,提高道路等级。二是刺激对铁路运输网络的投资。“十五”期间,还要努力加快铁路建设,连接主要港口,开辟港口对外干线通道,方便大宗货物进出。这也是一个现代物流中心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无法建立现代物流中心。第三是刺激对航空运输网络的投资。以发展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为重点,拓展航空货运代理服务功能,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开辟深圳航线,建立基地和货运分公司。四是刺激管道运输网络投资。房地产业要适应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外,向社会化、商品化、规范化发展。
房地产拉动收入增长点分析。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城镇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的加快,全国房地产开发经营总收入从1999年的3026亿元,是1995年的0.8倍,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5%。“九五”期间,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各项住房消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国旧的住房制度基本被打破,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个人商品房消费继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预计200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超过12%。
拉动投资的房地产增长点分析。“十五”期间,全国房地产开发总投资达到19014亿元,其中2001年投资4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九五”期间,全国商品住宅年均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远高于“九五”提出的2.4亿平方米的目标。到1998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9平方米,提前两年实现了“九五”目标。
房地产拉动消费的增长点分析。1999年,国家统计局城市派遣总队对全国15000户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平均每户人口3.5人,平均居住面积54.2平方米,平均居住面积15.3平方米。单从居住面积来看,数字不低,但其真实居住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从居民家庭的住房类型来看,两居室、三居室、普通楼房、平房的比例分别为37.2%、18.7%、10.9%、19.4%。从居民家庭住房产权来看,已购买房改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分别为45.5%和5.3%,仍租住公房和私房的比例分别为28.6%和6.1%。购买过商品房的比例很小,而没有产权的比例仍然很大。因此,城镇居民购买各类住房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仍然很大,房地产业的潜在市场仍然很大。社区服务业拉动消费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大中城市家庭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很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Xi、沈阳、青岛等7个城市,超过70%的家庭需要各种服务,其中近240万家庭无法获得家电维修的服务,654.38+0.27万家庭无法获得房屋维修的服务。在便民利民服务方面,居民家庭收入中能够或愿意用于此类服务的支出是决定社区就业规模的关键指标。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00年3-4月在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个城市联合进行的社区服务需求抽样调查(样本总数为1624),需要社区服务的家庭总数为34.1%,其中只有16.7%的家庭获得了这种社区服务,还有65424个。社区服务从业人员来源主要来自本市,希望来自本市的比例为53%;只有4%的人希望来自其他地方。调查还发现,社区服务项目需求大致如下:社区保洁27%,家电维修24%,上门送报24%,社区保安19%,房屋维修18%,家教14%,家政小时工14%,托儿8%。
社区服务业带动就业分析。全社会的就业容量有多大,能否成为下一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决定了未来社区就业发展的空间和再就业工程的后劲。由于第三产业的落后,我国社区工作的发展也存在短板。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为20-30%,发展中国家为12-18%,而中国仅为3.9%。此外,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也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取向密切相关。可见,不仅发展社区服务的需求潜力巨大,而且发展社区服务和城镇下岗职工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共可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就业岗位,空缺岗位超过1,654,38+0万个。本次调查显示,四个城市的服务业可提供约200万个工作岗位,目前仍有1万个职位空缺。以此计算,32个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43个500-1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需求,至少应该提供15万的就业机会。再加上192中等城市和400多个小城市,社区就业需求的潜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