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业人士谈谈对2007年GPS的市场看法。
目前,中国正成为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产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十一五”期间,GPS将在许多领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GPS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支撑产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完善,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致力于GPS产业发展的有识之士时刻关注着这些问题,并亲身实践和探索其发展和突破。张是众多探索者中的一员。有更多这样的有识之士,中国GPS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随着汽车、手机等高端消费品的普及,中国正成为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中投顾问网《2007年中国GPS导航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不足65438+万辆,普及率不足654.38+0%。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新品牌的出现,预计2007年GPS行业的产值将接近6543.8亿元。“十一五”期间,GPS在航空、海洋、铁路、建筑、电信、电力等领域的应用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GPS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不完善,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产业支撑环境亟待建立。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GPS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配套环境尚未形成,企业发展相对困难。目前,虽然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GPS核心技术产品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甚至直接卖给国外公司,但由于没有适合产业发展的环境,产业链没有形成,很多相关配套产品也不是企业提供的。特别是能够研发核心技术的企业太少,只有奥林克斯达、Xi安华讯、北京兴科联通等少数几家处于孤立状态。
在政策环境方面,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发展GPS的重要性,但是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是国家卫星导航人才太少,发展卫星导航产业的框架战略不明确,导致对未来卫星导航产业认识不足,投资谨慎,对企业支持不够。”知情人说。另外,目前高校也没有教授GPS知识的人,更不用说培养下一代GPS人才了。
据国外专家预测,到2030年,世界GPS市场将进入平缓发展阶段,市场将趋于稳定。虽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单位利润会逐渐降低。因为它关系到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多年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业内人士对上述情况感到焦虑,包括奥林克斯达科技公司总经理张。他说:“目前卫星导航在国内外都不成熟,但如果再等五年,等国外技术完全成熟,我们的机会就更少了,就像现在做PC操作系统一样。有多容易?”目前,虽然olinkstar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了全球GPS事业的前列,但如果没有大环境的支持,难免会被高估。
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发展GPS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一些国有企业支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但这些国企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是花巨资购买国外的技术产品。如果这些企业能够转向国内企业的核心技术,让他们分一杯羹,不仅能保证国内企业的生存,还能打开GPS发展的大环境,促进我国卫星导航的发展。“但是谁会改变这样的局面呢?”张沮丧地说。
自主研发是根本途径。
卫星导航是航空、航海、航天、陆运等七大行业导航定位的核心技术,每个行业都需要一个或几个大公司来支撑。然而,中国高水平的卫星导航R&D企业数量有限,整个卫星导航产业处于分散状态,几乎每个R&D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企业之间没有冲突,不是好事!”张说,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车载导航仪的生产厂家数量比较集中,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购买GPS集成电路板作为车载导航仪。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导致企业之间相互降价,竞争激烈。从表面上看,车载导航系统的市场是巨大的,但相对于整个卫星导航行业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可见,卫星导航产业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还需要政府进一步的宣传和引导。
事实上,GPS在中国的年销量是巨大的,应用范围也是比较广的,但是缺乏自主研发。大多数企业的做法是购买国外现成的接收板来生产自己的产品。
据保守估计,结合GPS产品带来的增值收益,2006年中国GPS市场总额已达6543.8+026亿元。但是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大部分都是进口的,真正国产的GPS产品很少。
目前中国的航天技术和导航技术在不断发展,如果完全依赖国外的GPS产品,后果不堪设想。此外,我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也需要高等级的GPS产品,自主研发才是改变我国卫星导航命运的根本途径。
业内人士表示,要实现自主研发,GPS人才环境建设不容忽视。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行,对自主研发信心不足。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专家在评价过程中过于关注企业的声誉和地位,导致一些拥有核心技术的小企业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