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一些太空传说?

人民大会堂里鲜花盛开。这个庄严的大厅将再次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盛会:165438+10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在这里隆重召开大会,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

20多天前,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冲云霄的沸腾场景,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永恒的经典。中国航天人“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能奉献”的精神,正在成为民族精神的又一笔宝贵财富。

当一束束鲜花为航天英雄们绽放时,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永远不会忘记飞行道路上的艰辛。

1986年3月,载人航天发展列入“863”高技术发展计划。65438-0992年,中央作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十年来,航天员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作风,攻克了载人航天的难关。

为了检验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承担火箭发动机研制的科研人员一次次将发动机置于远比航天发射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试车”,每次“试车”花费数百万元,而发动机至今保持着100%的成功纪录,赢得了“金牌发动机”的美誉;

火箭顶部的逃逸塔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保护神”。开发初期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逃逸塔形状极不规则,技术非常复杂,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攻关17高科技难题,终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逃生装置;

太阳能帆板是为航天器提供能量的组件。当飞船在轨时,飞船的天线和其他突出物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帆板,可能会造成局部过热,损坏太阳能电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技人员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特殊的太阳能电池,从而保证了神舟飞船的能源供应万无一失...

回忆起载人飞船研制的最初几天,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激动地说:“我们的载人飞船是在美国和前苏联载人航天40年后起步的,但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高起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特色和现代技术的优势。”

中国航天人根据中国国情,大胆提出实现技术跨越,直接研制世界第三代航天器;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带轨道舱的三舱飞船,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舱内的舒适度,还可以在增加对接机构后使其成为空间站与地面之间的往返运输工具,为下一步发展载人航天打下基础。飞船完成在轨任务后,轨道舱将留在轨道上。这样,在无人飞行试验阶段,利用轨道舱可以进行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相当于一颗应用卫星,为科学实验获得了额外的空间应用效益。这种设计使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具有起点高、容量大、重量重、技术难度大的特点——难怪飞行英雄杨利伟返回地面时激动地说:“我们的飞船太棒了!”从“拟人代谢装置”的研制到适应中国国情的轨道设计,从垂直组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长距离测试发射的“三纵一远”模式到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基空间TT&C网;从火箭控制系统的系统冗余到总线数据管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是科研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一束束鲜花为航天英雄绽放,祖国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飞天英雄。

每个时代的英雄群体都会深深的留下那个时代的烙印。杨利伟飞天壮举的背后,是千千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在春秋时期十几年不悔的贡献;杨利伟独特的勇气凝聚了中国航天人为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这支在勇攀科技高峰的征途中锻炼锻炼出来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创新拼搏,是一支合作奉献的航天大军。

“我只是项目中的一颗小螺丝钉。”这是宇航员说的最多的话。载人航天工程有七大系统,每个系统约有10个子系统及更多子系统。直接参与项目的单位有110多家,涉及3000多家。

没有人计算过这么庞大的工程影响了多少人,也没有人能说出那些为神舟制造螺丝钉的无名小卒的名字。他们放弃了安逸和青春,有的甚至承受了你将何去何从的痛苦。

忠孝不能兼顾,这是被誉为航天员“大保姆”、“总教练”的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苏双宁心中永远的痛。

没几年,苏双宁的父母因病去世。病危的母亲在广州住院时,苏双宁希望能留下来和母亲说说话,弥补没能陪父亲度过最后时光的遗憾。然而,在航天员训练如火如荼的时候,苏双宁不得不赶回北京航天城。临走前,他哭着对哥哥姐姐们说:“我真的没办法。希望你和你妈妈能原谅我。”

齐发仁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监,他被任命领导航天器的发展,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作为这个由数千人组成的科研团队的老大,在飞船研制工作现场,他经常拿着药瓶对着自己的高血糖和一线科研人员一起加班加点。

在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前,他的妻子姜富玲动情地对齐发仁说:“我会全力支持你尽快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从此,这成了夫妻双方的心愿。

然而,当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时,老蒋生病了。齐发仁进入发射场进行第二次发射时,妻子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后,他照顾了齐40多年的妻子被无情的疾病夺去了生命。齐发仁把痛苦藏在心里,开始准备神三。

41岁的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37岁的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秦,32岁的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指挥刘秀莲,29岁的航天员训练总监,27岁的火箭故障检测系统指挥刘峰...从繁华的首都北京到荒凉的西北大漠,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成长为航天科技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诱惑的社会,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他们选择了孤独和贫穷,努力完成一个民族的飞翔梦想。

人们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这是中国人应该有的精神。

当一束束鲜花为航天英雄绽放时,许多宇航员无法前来分享这一刻的喜悦和荣耀。

女研究员潘仁金永远离开了戈壁滩的生活。为了解决载人航天发射场的电磁干扰问题,她带领年轻的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攻关,最终积劳成疾。病床上的潘仁金说:“我真想早日出院,回去和大家一起工作,早日把我们的飞船送上天空!”然而,她没有等到看到飞船上天的那一天。面对她的遗产:一部党章和一双用来爬塔做实验的脏手套,在发射场度过青春的丈夫常常泪流满面...

如果地下有知识,潘仁金和那些英年早逝的航天员,一定会听到“神舟”号起飞时的巨大轰鸣,一定会微笑着为中国送航天员上太空而告慰酒泉。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不能来到人民大会堂的,是正在大洋科考返航途中的“王源”号航天测量船,还有正在为下一次任务紧张忙碌的千千成千上万的普通航天员。

——浩瀚大海的澎湃,是祖国最热烈的掌声;五星红旗下盛开的鲜花,是人民给予航天员的最高褒奖!白薛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