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的观点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一些同志担心过度依赖外贸会危及我国经济安全。如何正确认识外贸依存度,将关系到未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

一、外贸依存度的概念及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或贸易密度,常用进出口总额/GDP来计算,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之一。当一个国家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时,其外贸依存度就会增加。一般来说,外贸依存度越高,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越强,反之亦然。

外贸进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决定了外贸依存度的基本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速。1978-2008年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速比GDP年均增速高8.15个百分点,分子增长快于分母,是一个正常的变化过程。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上升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和地位基本一致,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表明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之一。

二,中国外贸依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工业化加速是外贸依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积极深化改革,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我们将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直到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依存度也相应提高。

(2)经济全球化是外贸依存度上升的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外贸依存度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65438年到0980年,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从34.87%上升到53.3%。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也从12.5%上升到59.2%,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加快,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从2001到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速比世界贸易年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相应提高20.7个百分点。

(3)贸易方式因素是外贸依存度上升的直接原因。自1991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2008年占41.1%。由于加工贸易的重复计算,且与一般贸易相比,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仅体现在国内增值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推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如果剔除加工贸易因素,中国外贸依存度将大幅下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四)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是外贸依存度上升的结构性原因。GDP包含服务业,进出口只是货物贸易,服务业不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相对高估。今天,欧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只有40%左右,这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上升的结构性原因。

此外,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还与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汇率有关,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结构性和阶段性特征,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必然变化过程。

第三,如何理性认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

理论上,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公式是有争议的。它的分母GDP是增加值,分子进出口额是总值,所以经济内涵不一致。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外贸依存度的数值更容易受到经济变量和统计口径的影响,不存在绝对的理想值。

从国际比较来看,经济规模、发展阶段、经济政策等不同的经济背景决定了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水平。2008年,德国和韩国的外贸依存度分别高达73%和92%,而新加坡等贸易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300%。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有其特殊性和阶段性。从中长期来看,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和市场潜力的双重优势,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将发生动态变化。例如,2009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将大幅下降。

从现实来看,外贸依存度并不等于经济风险程度。首先,国际组织从未将外贸依存度与经济风险挂钩。德国、韩国、加拿大等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不能断言这些国家存在经济风险。其次,从国内情况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但积累的综合实力也在逐步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也相应增强。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而一些外贸依存度较低的国家深陷危机。事实证明,外贸依存度与经济风险没有必然联系。

目前,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简单地得出过高或过低的结论是不合适的。关键是看能不能从对外贸易的发展中获得最大的比较利益。因此,正确认识外贸依存度上升的深刻内涵,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保持外贸发展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不能简单地把目光放在外贸依存度的高低上。如何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全面提高外贸发展水平,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强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中国的对外贸易大而不强。进出口规模虽大,但整体效益相对较小。因此,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巩固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另一方面,要正视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外贸协调发展,推进贸易强国进程。

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外贸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现阶段,一是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更加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二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内在活力;第三,提高外贸发展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增强外贸发展的长期潜力和后劲;四是提高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更加注重从接受既定规则向积极参与规则制定的转变。全面提高我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优化外贸结构。一是优化主体结构,做强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优化商品结构,重点支持“三高”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率)出口,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三是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四是优化贸易结构,壮大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促进协调发展。一是坚持出口和进口协调发展,促进贸易平衡;第二,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提升规模经济;第三,坚持外贸、外资、外经协调发展,增强互动作用;第四,坚持外贸与内贸协调发展,促进优势互补;第五,坚持各种所有制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第六,坚持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的变化要求我们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来思考和定位我国外贸的发展。坚持既要保外,又要扩内需,既要重视开发6543.8+0.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又要重视60亿人口的全球市场。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处理内外需的关系,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大动力、创造更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