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影响?

我们应该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这是今年4月,中国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廖克斌教授应新纪元学院学术论坛之邀,发表演讲的题目。

同时也是浙江大学与宗合办的“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修班”导师的廖克斌表示,马来西亚华人因为对母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坚持,也传承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包括与人相处的风俗习惯)。

但他强调,“我们应该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是针对中国大陆的,而由于生活背景不同,马来西亚华人未必能接轨。他还指出,马来西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华人仍然深受父辈的影响,仍然无法摆脱农民的性格。

总之,具有农民性格的人要努力保持重德的传统,注重摆脱奴性;大力加强理性,尽可能避开物理属性;自觉补血,但要警惕野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主要体现在文化特征上(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风格等。).另外,肤色、种族都是表面的、次要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对内,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影响和制约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待人接物的风格。对外反映一个民族的风貌,影响其他民族对它的印象,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廖克斌看来,生活方式(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上层建筑)是决定文化性格(意识形态)的最重要因素。换句话说,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主要是由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他说,世界上的源头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现在分别以中亚文化、中国文化、欧美文化为代表。

“游牧文化的特点是血腥,但缺点是可能趋于野性;农耕文化的性格是以德为本,但其缺点是可能倾向于奴性;商业文化的特点是理性,缺点是可能倾向于物质。”

塑造民族文化性格

他承认,中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和专制政治是制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性格的主要因素。“现在,我们的文化性格还有很多缺陷,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性格还有很多误解。我们不擅长和外国人打交道。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必须思考应该塑造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性格,如何从中国的中国人变成世界的中国人。”

“文化性格(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为人处事风格等。)根深蒂固,不那么容易改变。虽然,中国近十年的城市化和市民化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农民变成了公民。虽然他们的身份、地位、外貌、穿着都变了,但骨子里还是农民的性格。"

对于新时代积极健康的中华文化和国民性的建构,廖克斌认为“理想的策略是:努力保持重视德性的传统,十分注意摆脱奴性;大力加强理性,尽可能避开物理属性;自觉保留血脉,警惕野性。”

有人批评年轻人崇尚西方文化,唾弃中国文化。对此,他轻松地说:“与欧美相比,无论是中国还是马来西亚,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水平都要差一些。所以年轻人向往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这很自然,没有错。”

“我个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不是文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已经过时了,比如奴隶意识,女性无法参与政治社会。”

克服缺点就是“进步”

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后,中国一穷二白,文盲有2亿。面对艰苦的生活,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富裕,年轻人难免会质疑:传统文化合理吗?有价值吗?

“即使在文化界、学术界,也有人喊倒‘孔家店’。何况年轻人?”但他强调,文化中的一些客观合理的核心价值,如孝、仁、德等,我们不能丢掉或否定。"如果这些价值观不存在,我们就会失去中国人的民族特色."

简而言之,任何文化都没有优劣之分。保存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是“进步”的民族。

掀起了崇拜狼的热潮

“近年来,自《狼图腾》出版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狼图腾崇拜热’。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近代以来中国被打落后的痛苦记忆;第二,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第三,现代环保意识。”

“这三个方面,尤其是前两个方面,可能是当代中国人‘崇拜狼’的主要原因。这里与民族文化性格有关的主要是第一个方面,即落后挨打的痛苦记忆。”

“人们认为中华民族深受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过于温良恭俭让,缺乏野性。所以古代频繁被少数民族打败,近代频繁被西方列强压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人太弱小,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现代世界生存,于是呼唤野性,提倡向狼学习。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贾平凹的《怀念狼》和姜戎的《狼图腾》问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一股“崇狼热”。“我认为有必要唤起原始游牧民族的文化性格,使他们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性格中,激活其活力。但也有人对此寄予厚望,甚至想让它成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性格,用它来排斥其他文化性格。我觉得不合适。”

冲动,非理性损失

他说,汉族的特点是有美德,坚持,和沉重的奴性。不仅缺乏血性,更缺乏理性。“现代社会,无论是军事、外交还是商战,血还是需要的,但野性无济于事。近代以来,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还是文化,我们都遭受过冲动和非理性的折磨。所以不能崇尚野性,否则会走上另一条路。”

通宵看金庸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廖克斌曾说:“我一生中唯一一次通宵读书,是读金庸的书。太好看了!”廖克斌与金庸真正结缘,是因为他为金庸捐赠给杭州市政府的“云松书店”题词。

廖克斌说:“金庸的小说信息量很大,很有思想。他的小说融合了各种历史文化,你可以通过阅读吸收基本的文化知识。另外,他的背景一般都是真实的。至于思想内容,则表现在他融合中西思想价值观的能力上。”

“金庸早期的作品,包括《剑之书》,体现了儒家文化对防夏的重视。陈家洛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就是为国家和民族牺牲。他的中期作品最为精湛,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追求个人的潇洒和自由。令狐冲和笑傲江湖一样,一生洒脱。”

写人性的复杂性

“他后来的作品,包括《鹿山公爵》,都是用佛教的慈悲来看待众生的。一切都是无奈,潇洒只是一种空虚。甚至当他写人性的时候,越写到后来,恶人(任我行)变成了好人,好人(岳不群)变成了恶人。后来写韦小宝,人性更复杂了。”

廖克斌总结道:“金庸小说的根性和血性,体现了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观念。但他精通中西文化,也注入了西方文化中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价值观。此外,写《天龙八部》的冯晓,实际上也体现了进步的满汉平等思想。”

金庸文革时期的《天龙八部》表现了他对“天下第一”、“一统天下”的憎恶,深刻地暗指了中国的现实——社会不能搞个人崇拜!

“金庸小说带来思想上的启蒙。最棒的是,他成功地把旧的艺术形式(武侠小说)和新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望采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