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现状如何?

机械制造业现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显著进步,无论是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机械制造业在产品研发、技术装备、加工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并不多。比如海尔、海信、TCL等企业的品牌虽然已经“本土化”,但是你去商场买空调,导购会告诉你压缩机是日本的,你去买冰箱,导购还是会告诉你压缩机也是日本的。通过对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机械制造业落后欧美发达国家近30年。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技术装备,使机械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忧虑。2006年4月,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头羊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投资公司的并购计划基本敲定。美国凯雷亚洲投资公司以3.75亿美元收购徐工集团旗下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85%的股份。虽然控股过程因三一重工6月份的介入而经历波折,但却宣告了国内众多经济学家担忧的“卡特彼勒包揽中国所有工程机械行业”的计划暂时告一段落。2005年3月,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以出人意料的低价收购了山东重工40%的股份。此后,工程机械行业有消息称,强硬的卡特彼勒制定了巨额收购计划,目的是“蚕食中国工程机械”。多年来一直是工程机械行业“老大”的徐工集团当然是其既定目标之一。2007年,卡特彼勒在徐州成立了卡特彼勒路面机械徐州工厂,主导产品有:压路机、冷铣刨机、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路面冷再生设备/稳定土搅拌机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军国内机械行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器、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些领域约占机械行业外商直接投资的80%。外国投资者的经营策略是:“基本前提是保持其在中国投资活动中的控制权”。目前,跨国企业尤其热衷于并购中国高增长行业的优势企业。目前可以看到油泵行业,轴承行业等等。有很多技术黑洞。除了面临“外敌”,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也存在诸多问题。曾几何时,企业的进口机械成了宣传噱头。广东某食品公司夸口:“公司引进了多台日本和台湾省自动化生产设备,工艺精湛,产品质量过硬,深得消费者青睐。”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中国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个现实:只有国外进口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才是可靠的,才是产品的保证。在“振兴民族工业”的口号兴起后,一些知名品牌逐渐在中国诞生,如海尔、海信和TCL。虽然品牌已经“本土化”,但说到产品的核心部件,大多来自国外。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机械行业存在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国外技术的高度依赖。近年来,中国数万亿美元的固定资产设备投资中,超过60%是进口的。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窗口,57%的技术也来自国外。冶金机械方面,近几年国内有三四十条板带生产线,甚至更多的型材线,总投资惊人,但这些设备和系统几乎都来自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比如河北某大型钢铁(邯郸)厂,冷轧设备来自德国Simak公司,镀锌设备来自意大利Dagnelie公司。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发达国家新产品贡献率为52%,而我国仅为5.9%。在“核心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克隆产品较多。这种结果除了削弱自主创新能力,还容易受到侵权指控。即使有自主研发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抄袭”。不久前中国研制的“CMl海豚号”磁悬浮列车,在投入试运行前就被德国一些媒体和企业指责为“抄袭德国磁悬浮技术”。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支柱都是国外产品,暴露了中国工业化的软肋。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中国不把腰练直,整个经济和国防就弱了。3机械制造业落后了近30年。有人在网上发起了中国机械制造业落后欧美发达国家多少年的讨论。很多人认为“差距至少30年”。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发动机上。发动机作为机械的“心脏”,在机械中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对于国内正在大力提倡的汽车制造业。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发展了很多年,但直到现在也很少有人用自己的“心”,这让很多汽车行业的人感到悲哀。然而,几家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注意设计自己的发动机。奇瑞就是其中之一,它成功的ACTECO发动机让中国的汽车开始赚技术钱。奇瑞研发的ACTECO发动机荣获“2005年中国创造奖”。为什么市场没有得到必要的技术?专家认为,并不是带型号就能转让技术,一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有人学习和指导。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只关注合资、引进等形式上的东西。不消化吸收的模仿是机械工业的错误道路。除了消化不良,技术壁垒也是中国引进技术的巨大障碍。目前,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保持差距的武器。“欧美发达国家几十年来都在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与中国技术水平的差距。”4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行业。一般认为,技术黑洞的形成与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密切相关。国家忽视机械工业发展20多年,政策和资金都有偏差。产权激励制度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重要保障。国企基本没有对创新人才实行产权激励。一方面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创新者的贡献没有得到产权确认。企业开发的技术和产品,要么被国家无偿拿走,要么被其他企业无偿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