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环境和特点是什么?
环境:据报道,截至2001,11,中国已开通145条国际航线,飞往32个国家的62个城市,还开通了45条港澳航线。据知情人透露,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民航组织的活动,并加入了大部分与民航有关的国际公约和议定书。在中国现有运营机场中,已向国际民航组织注册的365,438+0个机场,可为国际航行提供服务。“9.11”事件发生后,阿富汗宣布关闭领空,这使得许多过去经过阿富汗领空的中外航空公司的航班分流到了中国控制的空域。自6月11以来,已有1200余架次国际航班飞越乌鲁木齐管制空域,民航空管部门保障了多条连接东南亚和欧洲的外国航空公司航班的畅通和安全。安全是中国民航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们坚持严字当头,加大安全基础建设、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人员培训、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投入,强化管理。加快空管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我国空管水平提高到世界最先进水平;加强机场安检,实行严格的地面安检制度。他说,通过不懈努力,中国民航创造了良好的安全记录。中国民航将继续加强航空安全,为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创造良好的运输环境。特点:一是抓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这是“十一五”期间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启动实施的重大空间科技工程包括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二是开展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研究。要突破航天发展关键技术,增加航天核心技术储备,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在加强基础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要瞄准未来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部署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第三,继续加强应用卫星系统建设,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四是构建航天科技创新体系。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为指导,根据航天自身发展特点,加强政府引导,以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全社会科技资源,建立健全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在创新模式上,要着力提高集成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增加技术储备;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发展战略;要完善空间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完善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建设先进产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或工程中心,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中国空间标准。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我们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根据航天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务实地开展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的国际合作,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环境。除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系统外,还将在卫星减灾、环境监测、农业、气象资源开发、城市管理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开展定向合作。支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扩大航天产品出口,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