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制造业的低谷或爆发前夜?
与此同时,在全国许多地方,智能制造、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的亮点频频出现,一些新型产业集群悄然崛起,许多高科技产品研发成功,为“中国制造”增添了“高端气质”。
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脱实向虚”并未影响基本面。
对于企业来说,赚钱需要创新,创新首先需要钱。
记者走访发现,筹钱和赚钱是上半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两大难题。
——融资难。与近年来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和部分金融领域投资的高回报相对应的是民间投资的不旺。虚拟经济见效快,人们不愿意在工业上花很多钱。在去产能、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调整信贷政策,部分企业现金流压力陡增。
——收入困难。一方面能源、人工、物流、管理等综合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制造企业盈利能力较弱,经营压力加大。
国家建设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 (2017)》蓝皮书显示,我国工业、房地产、金融业收入差距扩大,部分资金从实体部门撤出。据测算,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约为6%,银行业营业利润率是工业的7倍。
环境倒逼企业创新,“中国制造”向前沿领域发起冲击。
记者调查发现,在大环境的压力下,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明显加强,新的技术和模式不断涌现,逐渐推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创新。
创新要素流动汇聚,打破传统发展格局,一批新型产业集群正在涌现。湖南株洲的“动力谷”,武汉的“光谷”,深圳的无人机...积极吸收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共享技术,区域间产业更加均衡,制造业“新图”初现。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占比分别为12.2%和32.2%。制造业正在向中高端迈进。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爆发的前夜。虽然尚未实现整体转型,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很大,但积极的趋势逐渐明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表示,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整体转型用了二三十年时间。我们应该理性乐观地看待“中国制造”的前景。
未来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困境?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供给侧,一些着眼中长期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清理能源领域政府非税收入附加费,减免电信网络码号资源占用费、公安部门相关证照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促进物流降成本...
国家为降低成本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革方案。官方数据显示,随着一批减税降费新举措的实施,今年以来已实施的“降成本”措施每年将减轻企业负担1万亿元以上。
一方面是降低成本,一方面是寻找“活水”。从创新创业债券试点工作到优化中小企业资本形成机制,从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到深化房地产调控、控制“杠杆”行为、引导资本注入实体企业,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制造业本身也在发生变化。12年前,笔记本代工占半壁江山的时候,昆山就意识到“缺芯缺屏”难以为继。曾经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江苏昆山,正在从代工电脑向附加值更高的智能手机转变,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孵化,推动昆山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中高端”。
在工信部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启动制造业示范试点城市,推动形成因地制宜、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国家和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引导措施。如建立国家创新中心,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建立追溯体系,补齐质量短板;引入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完善创新容错机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