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之间的服务贸易是什么?

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及技术来源国。德国的高科技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所缺乏的,而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所以把德国的技术和中国的产能结合起来,可以促进两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德经贸关系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密切。一方面,德国因债务危机导致很多企业资金链断裂而面临困境,有技术但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德国企业实力的提升,德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需求和愿望与日俱增。德国技术市场一直是中国期待合作的领域,技术贸易将成为中德贸易合作的重点。

一、中德服务贸易合作的进程和特点

(一)中德服务贸易合作进程

1.教育合作

中德建交后,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包括学生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联合、校际合作等多种形式。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德国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达29616人,在华德国留学生超过4800人。在高等教育领域,2002年,中国和德国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互认协议》,这是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此类协议。在合作教育领域,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的格奥尔格?与奥古斯特大学共建的中德法律学院、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成为中德教育合作的典范。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合作伙伴。1994期间,中德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十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建成32个中德职业教育实体项目,主要分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服务机构。中德在该领域的合作促进了中国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使中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服务性;在语言教育领域,中德合作建立并投入运营了11孔子学院,许多德国教育机构也在中国开展了德语教育。中德教育合作将继续以政府支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依托中德教育服务合作框架,推动两国教育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和高度。

2.文化合作

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增进国家间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中德两国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合作。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德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了中德文化交流。中德在艺术和音乐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非常活跃,两国艺术家通过访问、演出和展览传播彼此的文化。2001中国作为第三届柏林亚太周主宾国,在德国举办了为期两周的“中国文化节”,在德国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潮。2009年,中国应邀作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出版业在国外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交流活动。2011年4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在北京举办大型主题展览《启蒙的艺术》,这是三家德国博物馆首次在欧洲以外的地方联合举办展览。2012年,中国在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在德国不同城市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二)中德服务贸易合作的特点

1.强互补性

德国科技发达,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力雄厚,而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源密集型产业优势明显。中德合作机会众多,合作基础坚实。

2.宽场

中德两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合作越来越多。交通、旅游等传统服务领域合作快速增长,金融、投资等服务领域合作也快速发展。

3.加深层次

目前,中国已基本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的服务业开放标准。许多服务部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和运输,都大大改善了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德国在资本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有利于增加中德在现有领域的合作,扩大合作规模。

二,加强中德服务贸易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中国应坚持逐步开放服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由于起步晚、水平低的因素,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不高,尤其是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国外跨国公司参与较少。鉴于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服务业的开放度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对中国来说,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成长期,不具备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保障自身产业健康顺利发展的能力。因此,实行渐进式开放政策是开放中国服务市场的明智选择。在逐步开放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在符合国际规则、保证服务业有足够发展空间的前提下,分行业、分区域开放,由东向西、由强到弱开放。

(二)加快中德服务贸易合作升级。

虽然德国主张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欧盟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没有真正承认。作为欧盟的主导国,德国应该采取更有影响力的行动,使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将有助于中德积极推动更高水平的服务贸易合作。同时,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和改善服务贸易投资环境,使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便利和充满活力,积极推动双边贸易和服务合作迈上新台阶,为双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振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国政府应鼓励扩大对德国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德国也应放宽对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创新产业、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等新兴技术的出口限制,这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平衡和持续增长。

(三)拓宽服务贸易合作领域,全方位深化服务贸易合作。

为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德国应继续坚定信心扩大对华服务贸易合作:一是拓宽服务贸易合作领域。德国在高端制造业方面非常强,从高端制造业延伸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工业设计、市场调研、软件开发等领域,是未来中德深化合作的重要领域。第二,中国应抓住德国服务业转移的服务外包机遇。目前,服务转移已经成为削减成本的重要手段,德国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移。中国应抓住这一有力机遇,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研发能力,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加强人文、文化和信息交流。德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了解不够,偏见很深。他们只看到中国的经济进步,却不承认这种进步是背后政治社会制度的支撑。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合作中往往涉及文化因素。中德要搭建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双方人文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