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互联网服务正在渗透到每个行业。因为人口、经济、政策红利,中国上演了全球独一无二的“互联网+”现象,很多传统行业,如旅游、餐饮、支付、零售等,都被这条曲线赶超。
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上市互联网公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增速远高于同期GDP的6.7%和基础电信业的5.6%。互联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具有高附加值、公平透明竞争、环保、服务民生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官方支持。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都已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行业的增长仍在加速。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增长,让资本蜂拥而至。仅今年第二季度,中国互联网行业融资额就达到6543.8美元+035亿元,环比增长86.2%。就连煤老板的热钱也涌入这个行业,开始了* * *享单车这样的新项目。
互联网行业也成为了人才的“黑洞”。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互联网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行业。根据CIIC发布的报告,2017受访毕业生中,有20%的人期望进入互联网行业,远超第二名金融行业的10%。这个行业不仅含金量高,竞争也相对公平,而且看起来比传统行业更低,更有活力,更有趣。
中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在过去的两年里,股票市场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5月,腾讯市值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超过了其进入全球市值10强时大多数人的预期。但是,正如我在《腾讯市值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想开香槟的不只是鹅厂的员工和股东。互联网行业的好时代才刚刚开始。
5个月后,阿里最新市值已达457654.38+亿美元,距离全球电商老大亚马逊不到654.38+0%。腾讯市值4088亿美元,与全球社交老大脸书的50654.38+0亿美元相差近6543.8+0亿美元,但赶超也是大概率事件——而阿里和腾讯的市值都在全球市值前10。不只是阿里和腾讯表现突出。百度股价即将创历史新高。微博的市值是Twitter的近两倍...中国互联网公司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
而且互联网行业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老龄化的迹象。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内容创业、人工智能等新的产业浪潮此起彼伏,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可以说,今天是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互联网最糟糕的时代
哪里有光,哪里就有黑暗。互联网行业表面上光鲜亮丽,活力四射,但从来不缺少负面新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今天是中国互联网最糟糕的时候。
就在阿里巴巴市值即将超越亚马逊之际,又有两位创业者站出来指责阿里旗下阿里健康的一个团队,涉嫌通过合作抄袭创业者的创意。阿里巴巴的首次回应显示,文案抄袭的事实确实存在,阿里立即下架相关功能,向合作伙伴道歉,并对涉事员工进行处理。
在阿里巴巴之前,中国互联网公司和创业者互相抄袭的新闻不绝于耳。比如腾讯被外界诟病抄袭。《计算机世界》的一篇文章,《狗日的腾讯》,甚至给腾讯打上了互联网“公敌”的烙印。直到3Q大战之后,腾讯开始了开放战略,才开始腾飞。然而,互联网行业抄袭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场关于指责抄袭的口水战——有些是真的,很多是碰瓷营销。
产品、模式、文案甚至代码的抄袭,只是一种不和谐。同一天,今日头条广告销售人员恶意点击百度广告威胁某企业主的录音被发布,也让业界震惊:原来当今中国的互联网广告销售人员如此低级无知,有恃无恐?然而,这只是个例。几乎每一个盈利的互联网行业都出现了恶意竞争,而且愈演愈烈。有些人甚至冒着触犯法律的风险。
互联网曾经最看重的开放性,如今越来越难得。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曾经构建的互联、分散、协作和共享的网络,正在被超级应用瓦解。国外苹果AppStore已经构建了自己封闭的内容生态。国内阿里和腾讯互相封杀了好几年。微信、今日头条、百度、UC都在构筑自己的“围墙”,试图把内容、流量、数据、用户都关在自己的围墙之内。超级应用使得基于开放互联网的搜索引擎越来越难以获取数据和内容。感受到了深刻的危机,百度推出了信息流战略,建立了自己的内容生态。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已经和当初设计互联网时“开放、平等、合作、共享”的初心渐行渐远。抄袭、恶意竞争、封闭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通病。
谷歌“不作恶”的价值观被视为互联网公司自我需求的最高准则,也是行业的普世价值。但是,有多少公司能做到“不作恶”呢?唯利是图的企业在法律之上、道德之下运作。可以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到了最坏的时代。
也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为文案抄袭道歉,今日头条直接火了不当销售。在我看来,已经是不错的表现了。这样做,说明他们还是有道德底线的。今日头条对以销量威胁广告主的行为深感自责,甚至表现出“企业良心”。毕竟很多公司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往往表现得像鸵鸟一样——只要人家不违法,除了骂,你还能拿它怎么办?
互联网的创新时代
中国互联网行业今天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来之不易。
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能成长到今天的水平很不容易。与很多传统行业不同,中国的互联网是自下而上成长起来的。在自由市场下,草根创业群体主导产业发展。二十年后,他们依然充满活力,不断产生类似微信支付、芝麻信用这样的创新。可以说一路走来,如履薄冰,网络媒体、移动支付、微信、互联网电视等互联网行业的诸多子行业...随时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最终变得不可替代。
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全球地位的形成并不容易。众所周知,中国的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走的是C2C(Copy to China)的道路,几乎所有知名的互联网应用都能在美国找到它的影子。后来又发明了“微创新”这个词来美化抄袭。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已经成功地去除了“抄袭”的标签,正如腾讯公司的负责人马曾因抄袭而受到批评,他说:现在流行CFC(从中国复制)。微信、* * * *享单车、陌陌、菜鸟……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产品功能的创新越来越多,举世瞩目。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正在通过全球扩张将这些创新模式复制到世界各地。
中国的互联网有一定的创新氛围,但我们不应该自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不仅仅是在市值上超越硅谷互联网巨头,而是通过创新引领全球互联网行业,在全球市场上与谷歌争夺用户。要保持创新,就要有创新的环境。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是完善互联网监管机制。
把每一个企业都当成“坏企业”,通过制度防止企业破坏创新环境和恶性竞争。在硬件行业,专利制度有效保护了原创性,从而创造了成熟的创新环境。软件专利申请门槛低,仅靠专利保护原创是不够的,很可能会遏制互联网创新;此外,互联网创新不是一个单一的命题。比如开放与否,直接决定了创新环境。因此,需要完善监管制度,确保互联网公司重视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专利。18杭州首家互联网法院的成立,是完善互联网监管机制的积极信号。
第二,互联网公司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创新,不仅仅是口号,而是真金白银。最典型的就是华为。2016年,华为在R&D投资764亿元(11亿美元),占比14.85%,仅次于高通、英特尔、脸书和甲骨文。
华为通过重视底层研发的投入,收获颇丰,不仅通信设备业务超越爱立信追平思科,在芯片等底层技术投入巨大的手机业务也成为国内第一,直逼三星。
互联网公司和BAT都在加强对底层创新的投入。比如被指抄袭的阿里巴巴,2017启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项目,参与成立之江实验室,都表明其在底层技术上的大力投入。
但从阿里巴巴的“抄袭”来看,只投入真金白银是不够的。互联网巨头要有尊重创新的意识,对原创和知识产权的敬畏,并将这种意识和敬畏落实到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中。
“抄袭门”事件发生后,阿里巴巴CTO张建锋在内网发帖称,“阿里巴巴将对平台上所有与第三方联合开发的产品和功能进行检查,并对与所有外部开发者合作的业务流程和产品设计规范进行重组和设计。”
不仅仅是阿里巴巴需要这么做,所有的互联网大公司、创业者甚至互联网投资人都需要这么做,因为犯“抄袭”错误的不仅仅是阿里。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尊重和保护原创,鼓励和促进创新是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应该更加开放,而不是不断编织“栅栏”来圈住用户、数据、内容和流量。腾讯音乐和阿里音乐达成版权相互授权协议,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第三,尊重原创,提倡创新,从你我做起。
互联网的创新环境不仅仅是软件的创新,还有内容、服务、商品的创新。当你指责阿里巴巴抄袭创业者,某某企业不尊重原创的时候,你有没有检讨过你的硬盘里有没有盗版电影?手机上有盗版App吗?你家里有仿家具吗?如果是这样,你的做法和不尊重原创的企业没有本质区别。
为什么音乐市场发达的国家很少盗版?不是因为没人做盗版,而是因为大部分用户会认为盗版是偷窃,是可耻的,而不是理所当然的。
今天,中国的消费者意识正在觉醒,越来越重视原创和创新,原创环境越来越好。视频、音乐等行业迎来了春天。相信文化内容领域的原创之风会蔓延到软件、设计等领域,让整个互联网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最终让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