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工匠精神的沃土,促进能工巧匠的产生。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需要汗水和智慧。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沃土,为劳模搭建传承技艺和精神的平台和舞台,推动更多能工巧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制造”汇聚强大动能,再创辉煌,迈向新征程。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江涛代表说,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高职高专招生难的形势依然严峻,职业教育发展还存在许多“障碍”。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社会对其一直存有偏见。”政协委员、民建常委、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苏华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考试制度、薪酬水平、考生等原因,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吸引力仍然不强。
江涛代表建议,着力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拓宽专业人才发展渠道,大力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发展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党组成员李寿珍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担心对员工培训的投入是在“给别人做嫁衣”,而一些一线职工则担心培训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收入。
“职业教育肩负着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是壮大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李寿珍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和产业工人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利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激发企业自觉承担起培养和使用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资源集群和在线学习社区,建立* * *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搭建* * *平台。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政协委员、白云电器董事长胡德昭建议,产教融合是支持优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激发民营企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产教融合企业分类退出机制,激发多元市场主体参与产教融合,推动建立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体系。
制定“大国工匠培养计划”
“在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制造等‘卡脖子’领域,我们不仅缺乏基础研究的高端人才,也缺乏生产的高端人才。”苏华委员认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需要科技巨人,更需要能工巧匠。
“现在,90后、00后已经逐渐成为产业工人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人流动性大,持续稳定的供给和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工人稳定了产业,才能繁荣。”胡德昭委员说。
苏华委员、政协委员、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都建议制定实施“大国工匠培养计划”,鼓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走成才之路、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具体来说,苏华委员建议,要以培养拔尖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聚焦航空航天、高端数控机床、海洋工程、国防军工等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和紧缺领域,选择一些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创新入学考试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一批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拔尖技术技能的学生。
孙德红委员建议为全国各行各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技能型人才。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工匠培训、表彰和宣传制度;中华全国总工会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级“大国工匠”的培训、表彰和日常管理服务,指导各级工会组织落实本级工作。对“大国工匠培养计划”项目获得者作为重点优秀人才进行管理,在奖励资助、技能交流、专项培训、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劳动模范工作机制。
作为广东省总商会副会长,胡德昭委员指出,当前社会资源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炒楼不开厂”的浮躁心态客观存在,导致部分企业不愿意做生意,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存土壤趋于丧失。
“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就要解决技能人才上升通道的问题,让劳模、工匠用得上,并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待遇。”胡德昭委员建议,加强员工创新教育,在企业推行首席技师制度,设立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形成人人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多位代表委员还指出,要为劳动模范搭建传承技艺和精神的平台和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引领更多的劳动者树立“择一行,终其一生”的职业理念。
苏华委员建议,办好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竞赛,鼓励各行各业培养工匠型领军人才和劳动模范。同时,大力支持技术专家等群体领衔“大师技能工作室”,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中公网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