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灾害科技规划的主要任务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研究10.4.1

中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1)

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同时,开展全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分布和演化特征,研究其地质环境背景,分区域、分灾种研究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2)利用遥感技术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快速调查的技术研究。

积极推动建立基于地球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信息应用系统,逐步建立地质灾害快速遥感调查系统。本文主要研究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方法。在基本摸清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选择工作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开展遥感技术应用方法研究,建立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的解译标志,通过遥感信息的快速解译,提出防灾减灾建议,为抢险救灾提供决策服务。 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达到防灾的目的。

(3)地质灾害调查野外数据快速采集技术研究。

应用自动检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研究现场快速调查的技术方法和便携式仪器;研究数字化成图的技术和方法,实现地质灾害调查主要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4)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及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根据重大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致灾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在典型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运用信息技术对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评价的技术途径,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标准化地质灾害风险和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体系。

10.4.2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技术研究

(1)中国重大地质灾害机理模型及预警判据研究

根据灾害类型研究了重大地质灾害的机理,建立了基于自然、人为和复合因素的重大地质灾害机理模型。

2010前,建立基于统计规律的重点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指标和预警标准。

2020年前,建立基于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中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指标和预警标准。

(2)示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研究。

建设集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自动监测技术和远程数据传输为一体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逐步建设和完善长江三峡库区等全国主要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基地,以及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魏奋盆地等重要经济区缓变地质灾害三维自动监测试验基地。

1)三峡库区实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示范研究。三峡库区开展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示范研究,为库区蓄水运行期地质灾害系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2)典型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研究。选取北京、重庆、兰州、新平,陕西安康、雅安,四川金华、浙江和江西宜春,运用气象环境监测、遥感监测、滑坡移动地面仪器监测、地质巡查和其他(人类活动)监测等综合手段,开展典型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研究,逐步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基地。

3)地面沉降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示范研究。开展上海、天津、Xi地面沉降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示范研究,为建立全国重点区域地面沉降灾害实时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4)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预警技术及传播研究。以重点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群测群防体系和气象监测预报网络为基础,研究预警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采集、处理、会商、产品制作和发布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

10.4.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研究

(1)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应用新材料开发地质灾害治理新技术,开展各种技术的优化、集成、改进和创新研究。加强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形成标准化、模块化、实用化的设计软件并推广。

(2)重点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研究。

建立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应急调查、监测和管理技术体系,为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减灾提供关键支撑技术和决策依据。

(3)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示范研究。

1)地面沉降综合治理技术示范研究。选择上海和天津开展地面沉降综合治理技术示范研究。2010之前主要开展地面沉降综合治理技术示范研究,重点是地下水开发与管理。2020年前,扩大到包括主要油气开采区和城市建设密集区地面沉降综合治理技术示范研究,重点开展含水层修复技术研究,实现地面沉降的有效控制。

2)Xi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研究。选择陕西省Xi市开展以地裂缝为主的地质灾害治理示范工程。结合城市规划布局,研究以避让为主的地裂缝灾害防治措施,为城市地质灾害治理提供经验和方法。

3)岩溶塌陷灾害防治的示范研究。在岩溶塌陷灾害严重的武汉市、深圳市、桂林市、宜春市、郴州市、唐山市、泰安市等地,充分收集多年积累的大量资料(特别是钻孔资料),通过必要的补充勘探和详细研究,进行岩溶塌陷风险详细区划,为调整城市规划布局和工程建设提供防灾信息。

4)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技术示范研究。选择黑龙江省七台河煤矿区开展以采煤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技术示范研究。选择贵州省开阳磷矿区开展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技术示范研究。

5)基于防治的灾害地质体开发利用示范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在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灾害体,将灾害转化为效益。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库区移民搬迁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建设用地严重不足,有必要在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开展滑坡开发利用的示范研究。

在中国有“泥石流博物馆”之称的云南东川和甘肃武威,选择危害较大的泥石流沟,国家给予优惠政策和少量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治理,取得土地使用权。通过示范,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探索地质灾害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路子,减轻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经济压力。

10.4.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的研制、实施和应用,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协调发展。标准化作为一种有效而必要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在保证协调发展、增强科技实力、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减灾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制定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的调查、勘查、治理、避让、监测、预警和限制开发利用的技术标准体系或工作指南。

1)地质灾害监测标准体系研究。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技术要求(规范)的制定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的建设与运行。具体包括:监测仪器质量标准、监测数据记录规范、监测数据统计上报规范、监测数据查阅规范和监测信息归档管理办法。

2)研究制定地质灾害减灾工程施工规范。包括各类减灾工程(包括治理、搬迁、应急处置等工程)等级标准,减灾工程建设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规范,防灾减灾工程质量检验程序和标准。

3)地质灾害调查、统计和评价标准研究。包括致灾因子分类及指标体系、易损性指标体系、受灾体分类及损害等级标准、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标准、自然灾害统计标准、灾害事件灾害等级评估标准、年度单一类型灾害等级标准、区域综合灾害等级标准、现场调查暂行办法及统计标准等。

4)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包括地质灾害风险度的确定和分级体系、不同区域单一类型地质灾害的防治标准、单一类型和综合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标准体系研究。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体系。建立能够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标准,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研究制定《地质灾害数据模型》、《地质灾害实体定义规则》、《地质灾害防治图图式、图例表达规则》、《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数据格式标准》、《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存储与管理规则》、《地质灾害防治数据质量控制标准》。

10.4.5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通过高科技手段(GIS、GPS、RS等。),将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灾害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预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实时预警和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多源数据处理能力和综合数据叠加分析能力,结合地质灾害分析软件的开发,不仅可以及时接收和处理遥感、遥测数据,还具有进一步挖掘现有数据的潜力,实现重大地质灾害实时分析和地质灾害预警分析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