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瑞士从不打仗?而且没有国家违反过?
比如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条约就是基于1815的维也纳宣言,瑞士最早成为欧洲永久中立国。随后,比利时和卢森堡分别根据1831号伦敦条约和1867号伦敦条约成为永久中立国。但两国的永久中立在一战中被德国入侵破坏,并于1919年被《凡尔赛条约》废除。根据1955年通过的联邦条例,奥地利宣布永久中立。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以瑞士的方式对奥地利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性作出承诺和保证。其他的,有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规定的中立条款,如1902年英日第一次同盟条约;1882《德奥意同盟条约》和1926《苏德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
永久中立国——瑞士新华瑞士联邦面积465,438+0,284平方公里,是中欧内陆国家。瑞士...1815,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8年,瑞士制定新宪法,成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国家。
除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地理因素,瑞士的永久中立与其人民长期以来为捍卫和平和中立所做的努力和斗争是分不开的。瑞士的中立外交政策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给瑞士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使其成为世界上数百年来从未发生过战争的国家之一,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永久中立的政策让瑞士这个名声大噪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各国眼中的伊甸园,学习的榜样。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为瑞士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立的起源和发展
“中性”一词源于拉丁语,最早用于1536。在赫尔维(瑞士的另一个名字)最古老的文献中,中立的功能意义被解释为“坐着不动”。瑞士现行联邦宪法第173条明确规定,联邦议会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瑞士的外部安全、独立和中立”(注:见瑞士新联邦宪法,发表于伯尔尼1999,第42页。)。这部基本宪法的规定使瑞士在对外关系中坚持四项原则。第一,永久中立原则。也就是说,瑞士必须避免战争的危险,不卷入争端,不结盟。它依靠自己的“武装中立”,时刻准备着。第二,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论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第三,团结* * *。中立并不意味着袖手旁观。瑞士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与合作,并向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提供支持。第四,提供便利。在国际冲突的情况下,瑞士经常进行调解,使双方接触。【1】(P220)“广交好朋友,交友轻如水”是瑞士外交政策的显著特点。
瑞士中立国地位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是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用鲜血赢得的。瑞士位于西欧中心,四周都是强国,西南有法国,东南有意大利,西北有德国,东北有奥地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中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都试图控制这一战略要地。1291年,施维尔茨、乌里和下瓦尔登结成永久同盟,以应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扩张,维护自身安全。到1513,拥有13个国家成员,这是瑞士中立国的开始。1515年,瑞士军队在马里尼昂被法军击败。1516,1521年,瑞士和法国签订永久和平条约,保证永远不与法国开战,同时拒绝法国敌人通过他们的关隘。就这样,夹在强国之间的瑞士,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及时采取了高明的外交政策——坚持中立,保护自己不受中庸之道。可以说,马里尼昂战役是瑞士中立政策的转折点。1618欧洲爆发了30年战争。瑞士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但仍有大量瑞士人充当雇佣兵。这个时候,瑞士雇佣兵没有帮任何国家打仗,而是为自己和国家赚钱。雇佣军成为瑞士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瑞士第一次尝到了中立的好处。1674年,中立政策成为瑞士的国家行为准则。当时的瑞士经历了宗教改革的动荡,目睹了欧洲30年战争给邻国带来的苦难,感受到了作为强国邻国的压力。当年,它终于在“代表大会”上宣布充当中立国,不再以任何方式参战,并首次向欧洲提出了自己的对外中立政策。瑞士的中立政策只有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才得到欧洲主要国家的认可和尊重,使瑞士避免卷入本世纪的欧洲战争,为瑞士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814-1815东道主奥地利外长梅特涅(后为总理)与英俄达成一致,将瑞士转为缓冲国。列强承认,“瑞士的中立、完整和独立于任何外国势力符合整个欧洲政治的真正利益。”[2](P436)1815438+065438+10月20日,列强签署了承认瑞士永久中立的《巴黎条约》。至此,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世界其他地区。[3] (P280)
瑞士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武装中立”原则,瑞士动员军队在边境巡逻。联邦政府任命韦勒为全军统帅,但瑞士法语区的民众认为他是亲德派,这就造成了德语区和法语区民众非常严重的对立。尽管如此,瑞士政府和人民仍然向交战国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二战期间,瑞士遭到南北两个法西斯专制国家的夹击,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瑞士各个阶级、各个民族搁置分歧,团结一心,拒绝法西斯,本着中立的原则加强边防,最终使瑞士免于陷入战争,维护了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二战初期,瑞士实施“内城堡计划”,在重要的交通要道、桥梁、隧道、山口等处放置炸药。随时都会引爆。瑞士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桥梁和隧道被炸毁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内城堡计划”是最坏的计划。法西斯陈冰边境之际,为防止德意法西斯入侵,瑞士军队进行了二战以来的第三次总动员,人员达40万人。[2] (P639)瑞士就是这样熬过了二战的危机。武装中立让瑞士成为硬骨头和刺猬;如果没有武装中立,富裕的瑞士可能已经落入法西斯德国的囊中。
冷战时期,瑞士因其特殊的地位,在两大阵营之间扮演了避风港的角色。瑞士抛开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的差异,普遍与东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经济上,我们将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大力发展自己的经济。战后以来,世界局势不稳,美苏全面冷战,北约华约疯狂军备竞赛,亚非拉诸多矛盾和热战。但在政治上,瑞士采取“对窗外事充耳不闻”、“门前雪清,不在乎他人霜”的策略;在经济上,瑞士采取“一只攥紧拳头的公鸡”政策。瑞士认为自己的每一分钱财富都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对外援助会让受援国产生依赖,同时官员也会滋生腐败。然而,瑞士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非常慷慨。瑞士这种相对中立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和理解。许多国际组织和会议都落户瑞士。对于各种国际会议,瑞士不愿意或不愿提出任何解决方案和建议。它只提供几个桌椅、房子和厨师,然后就赚了很多钱。瑞士的这种方式被所有国家接受。比如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和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多次会晤,达成多项协议。1991前后,东欧的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却没有享受到苏东巨变带来的“和平红利”。反而经济陷入持续衰退,汇率不稳,人心浮动,导致东西欧大量资金涌入瑞士,瑞郎脱颖而出成为“避难货币”。
显然,瑞士永久中立政策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因素。首先,从传统背景来看,山地居民自古以来往往是坚韧勇敢的。他们首先结成联盟反对侵略,捍卫自己的主权、独立和自由,而相互结盟、相互支持、共克时艰是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的人们相互生存的基础。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独立的理念,滋生了相互协调、仲裁甚至中立来维持他们的关系。其次,瑞士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对其中立思想的产生及其中立政策的确立和推行起了重要作用。瑞士位于西欧中心,周围是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大国。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南西北和欧洲的交通要道。然而,瑞士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形复杂。阿尔卑斯山占全国面积的60%,它的重要山口,如圣哥伦比亚和圣·伯纳德,都是欧洲的战略通道。这样的地理条件使瑞士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每当邻国战火蔓延,瑞士必然首当其冲,损失惨重。所以中立对于这个小国在夹缝中生存非常重要。第三,连年战乱让瑞士人民满目疮痍,苦不堪言。广大人民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赢得和平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中立,防止外国侵略者干涉。第四,瑞士的周边大国也需要一个地区来缓冲关系,瑞士的中立符合这些大国的意思。所以瑞士的中立不是偶然的。
瑞士的外交政策及其加入欧盟
瑞士外交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持续性和稳定性。今天,不同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增加,在所有可能的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以应对最新的挑战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使一向稳定的瑞士外交政策需要适应当前的形势。2006 54 38+0 654 38+0 654 38+0生效的新联邦宪法提出了新世纪瑞士外交政策的五大目标,即促进各民族间的和平、尊重人权和促进民主、保护瑞士海外企业的利益、减轻世界各地的贫困和保护瑞士的自然遗产。
加强促进和平的活动:瑞士打算在预防武装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倡导建立一个民主和宪政国家,鼓励政治解决冲突和帮助重建。通过文化间对话和瑞士团结基金会,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加强对话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实施人道主义政策:瑞士制定了基于人权普遍性和不可分割性原则的人权政策。瑞士继续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并将执行独立的人道主义政策。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努力倡导和尊重人权,支持民主和宪政国家。
有针对性地保护经济利益:确保国内经济能够享有尽可能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国际成功的要求。主要重点是通过中小企业促进出口,支持瑞士成为外交政策的研究和培训中心,通过多边和双边努力确保瑞士成为高效和有竞争力的金融中心,并保护其在国外的利益。
增加用于瑞士发展合作的资金,重点是减贫:在发展合作领域,瑞士强调增加收入、增加就业、良好管理、促进私营企业、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世界贸易一体化、减少国债、社会平等、危机预防和控制。瑞士打算在未来10年实现将国内生产总值的0.4%用于发展合作的目标。
致力于环境保护:瑞士的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倡导并进一步发展和利用法律手段,旨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环境保护体系。主要目标是扩大现有协定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在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化合物的使用方面),并制定保护森林、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国际法规。[4] (P46-47)
瑞士外交政策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瑞士与欧洲的融合。随着欧盟的崛起,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新的形势迫使瑞士重新评估其在欧洲问题上的外交和政治立场。瑞士加入欧盟已经成为国内外政策的一大挑战,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原因,也关系到瑞士未来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由于奥地利、芬兰、瑞典于199565438+10月1日加入欧盟,所以欧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很少(列支敦士登等小国除外)。对于瑞士来说,加入欧盟可以进入欧盟这个巨大的市场,促进瑞士经济的长期繁荣。不过,瑞士人也担心自己的中立性会受到影响。一般认为,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5] (P20)瑞士人民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欧盟自成立以来,不仅仅限于实现经济目标,还包括实现政治目标。随着欧洲联盟的扩大和货币的统一,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是外交政策、安全政策和国防政策,这些政策与中立的义务相冲突。永久中立者的中立义务可分为首要中立义务和次要中立义务。中立国在战争期间应承担的中立义务一般称为主要中立义务,如防止和阻止任何交战方使用自己的领土,不给交战方任何支持,在适用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实施规则时对交战方不偏不倚等。[5] (P19)在和平时期,中立国应承担的中立义务一般是次要中立义务,主要是避免卷入未来第三国之间的战争,如不发动战争、不参与第三国之间的战争、以武装力量捍卫中立、实行普遍中立政策、不缔结军事条约和不参加军事集团、原则上不参加集体安全体系等。(注:见《瑞士国际法年鉴》,第14、1957卷。)
在加入欧盟的问题上,瑞士正在考虑如何保持永久中立,关键是主权问题。瑞士不愿意把相当一部分主权交给跨国机构。瑞士的观点是,欧盟是统一市场和统一货币的联盟。最终实现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决策权几乎全部交给欧盟理事会决定。欧盟法律将成为国内法,成员国主权将大幅降低,这很可能与中立原则不可调和。[6] (P37)中国立法范围内的主权不可转让给永久中立国。随着欧盟机构权限的扩大,成员国主权的让渡也相应增加,欧盟机构在许多方面采用多数表决或绝对多数表决原则。随着成员国的增加,这种投票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否则,如果在主权移交的同时采取一致投票的原则,很多事情就很难协调,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议而不决。比如欧盟的贸易政策由欧盟领导层决定,它也会和其他国家签订关税协定,它也可以对其他国家采取单边经济措施,包括经济制裁。当欧盟决定对非成员国的第三国实施经济制裁时,中立国根本不例外。这样,一个永久的中立国就可能违反它的中立义务。
中立的瑞士还有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问题,那就是欧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关系。大多数欧盟成员国都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根据北约协议,一旦北约或其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第三国发生战争,北约除军事手段外,必然会对敌国采取政治和经济措施。欧盟的北约成员国必须采取同样的行动。这时,永久中立国的成员即使可以免除参加军事行动,也不能不参加政治制裁和经济制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表明,现代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政治战、经济战和高科技战。欧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合作越紧密,欧盟永久中立国的日子就越难过。同时,瑞士人也担心大国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欧盟内部的小国,而瑞士是欧洲的小国。如果加入欧盟,就要接受大国强加的意志,被大国牵着鼻子走。永久中立是瑞士的长期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瑞士人民也非常重视中立政策。因此,瑞士对其敬而远之,不愿使其中立政策在加入欧盟后遭受巨大冲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因素。
瑞士至今不愿加入欧盟,不仅是因为害怕与中立政策发生冲突,还与其“淡泊如水”的传统思想有关。由于中立外交的历史原因不同,在不结盟的前提下,瑞士外交不如瑞典自由、灵活、广泛。根据瑞士宪法,联邦政府不能随意与外国签订条约和加入国际组织,而必须提交全民公决,以获得选民和州的双重多数。多年来,瑞士公投多次否决政府加入欧盟的提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三,中立外交政策对瑞士的影响
瑞士的中立政策符合本国人民的利益,其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最直接地反映了瑞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也在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永久中立政策带来了国内政治稳定。由于瑞士恪守中立,避免邻国干涉,瑞士的民族宗教矛盾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不会发展到激化的地步。所以,虽然瑞士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文化的国家,但瑞士各州仍然可以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紧密的* * *体,从而保持国内的长期稳定。瑞士一位政治家这样评价中立政策:“中立是正确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这已被许多世纪的实践所证明,表明这是维护我们国家自由和独立的最佳手段。奉行中立实现了我们自己的目标,使我们置身于小国不幸的政治纷争之外。”[7](第89页)
第二,中立政策为瑞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立带来的政治稳定对瑞士的经济发展极为有利。从1648,欧洲30年战争结束,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瑞士农村是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农村,富裕的农民会写字,会数数,所以瑞士几乎没有城乡差别。[8] (P12)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瑞士的人均收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它屹立于西欧中部。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1996年,瑞士的人均国民收入是世界上最高的,达44350美元。在对外经济方面,瑞士是世界上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它主张自由贸易原则,旨在保护其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国外的大量投资,保证其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基于这些原因,瑞士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废除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也反对国际经济制裁。这对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瑞士来说,作用相当大。
瑞士以中立著称,给人以信任感、严谨感、诚实感和安心感。几百年来,它从一个贫穷落后、与世隔绝的山国变成了世界的保险箱和钱袋,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资本储存地。全球36%的私人资本存放在瑞士资本管理银行,粗略估计超过30000亿瑞士法郎,有价证券超过1000亿瑞士法郎。[9] (P9)此外,伦敦金融市场每年三分之一的利润都存放在瑞士。自1991苏联解体以来,仅从俄罗斯非法转移到瑞士的资金就达100亿瑞士法郎。瑞士银行业是受中性政策影响最大的行业。其年直接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税收占联邦税收总额的11%。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机械、化工、钟表、旅游等其他支柱产业,位居第一。[9] (P9)银行业为增强瑞士国家经济实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与瑞士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和国家中立政策密不可分。
第三,永久中立的政策使瑞士在世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欧洲的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其中立立场,瑞士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维持和平、裁军、缓和紧张局势和加强国家间的信任。作为永久中立的瑞士,在国际关系中经常给各国以“服务周到”、“和平使者”的形象。瑞士的这种良好服务可以概括为:中介和纠纷调解的作用;参与国际仲裁;执行国际约会;参与维和行动;向国际谈判各方提供服务;向国际组织和国家提供谈判地点的地址。[7] (P90)
第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永久中立政策,瑞士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成为国际机构的总部所在地。瑞士巴塞尔不仅是世界“药都”,也是国际清算银行的总部所在地。苏黎世不仅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国际足联的总部所在地。达沃斯村是世界经济论坛的所在地;伯尔尼是世界时钟之都;洛桑是国际奥林匹克的总部;日内瓦是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它不仅是旧国联和现在的联合国的欧洲总部,也是世界上会议数量最多的国际会议城市之一。"世界分为五大洲: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和日内瓦."这是法国外长塔利兰1815在维也纳会议上的一句名言,高度评价了日内瓦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联合国成立后,日内瓦被联合国定为其在欧洲的总部。除了在纽约举行的安全理事会和会员国大会之外,联合国几乎所有其他大会都在日内瓦举行。日内瓦的国际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 .与联合国有关或有联系的机构。例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贸易组织(前关贸总协定)、联合国裁军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劳工组织。第二,国际组织。如国际教育局、欧洲原子能中心、欧洲自由贸易组织、欧洲国际移民委员会等政府组织。第三,非政府组织。日内瓦有200多个非政府组织,包括各国议会联盟、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民防组织、国际妇女联合会、国际警察协会、国际社会发展协会、国际社会科学术语中心、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国际登山协会联合会、国际道路联运联合会、世界滑水联合会、世界收入和财产研究协会、 世界工会联合会、世界宗教理事会、国际文学艺术协会、国际法学家委员会和国际保护儿童委员会。 每年在日内瓦召开8万多场国际会议,处理裁军、人权、国际贸易、环境、难民、灾难、电信、气象、知识产权、劳工纠纷、核扩散等几乎无所不包的问题。国际组织和外交使团每年向日内瓦缴纳的各种费用和社会保险费高达36.5亿瑞士法郎。瑞士不仅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第五,中立政策使瑞士成为世界避难国,对世界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做出了直接和间接的贡献。瑞士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走在世界前列。由瑞士人亨利·迪南创立、总部设在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机构,每年都在世界各地为人道主义援助奔走,它已成为瑞士中立政策的象征。信任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工作的关键,因此“比瑞士更中立”成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一个流行口号。[10] (P184)
因为人道主义精神在瑞士处处体现,瑞士本身也成为各国人民的避难国。瑞士自近代以来接纳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政治犯”和难民,从一战和二战中收容战俘和犹太人,到重新安置来自前南斯拉夫的难民。世界上很多知名人士都曾在瑞士停留和避难,最著名的应该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列宁在1895-1917年三次出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出国时间在瑞士。列宁之所以在瑞士呆了这么长时间,与瑞士的和平、稳定、中立和人道主义有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大多数欧洲国家拒绝或限制列宁的逗留和旅行,但只有瑞士张开双臂欢迎列宁。列宁也对瑞士高度发达的经济和良好的环境印象深刻。
总之,就自然资源而言,瑞士虽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它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地理位置,在外交上采取永久中立的政策,在经济上实行自由贸易原则,使瑞士政治稳定,经济可持续,成为世界的“伊甸园”。瑞士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符合瑞士人民的利益,所以可以说瑞士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是正确的。随着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瑞士永久中立的外交政策在很多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