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行为模式背后是对品牌运营的恐惧。
尚建刚有很多特色“标签”。7年前,他从一个收入上千万的大律师,变成了中国第一个从律师中选拔出来的高级法官。七年时间,他是一名出色的法官,办理案件1000余件,在法院系统荣立个人一等功。今年3月转型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成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他的每一次蜕变都达到了法律职业的极致境界,这种果断冷静的气质让人好奇又佩服。现在,再次“走红”的尚建刚,经常在自己的微博里推送“法律职业能力培训”的内容。用他的话说,法律职业能力培养项目是连接学校和职场的桥梁,要解决学生找工作的问题。他掌握了哪些规律,能够在“道”和“术”之间自由切换?7月13日,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会法律品牌运营智库专家尚建刚做客“法学新V品会客厅”,与法学会创始人兼CEO王凤梅一起,* * *开启了法学会“V品计划——法律品牌运营50讲”系列第一场直播讲座。在对话中,尚建刚分享了他23年来围绕“法律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品牌建设”打造法律“个人设计”的经验,并从律师、法官、教授的角度分享了他对品牌标准和法学教育规划的思考,为法学会“V品计划-法律品牌运营50讲”系列直播剪彩。同时,他提出将法律品牌运营融入上海政法学院的“法律职业能力培养”,* * *探讨如何为行业培养更多的法律运营实战型人才。▲法学会创始人兼CEO王凤梅对话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会法律品牌运营智库专家尚建刚。01职业选择与“成功”的定义。法学会创始人兼CEO王凤梅作为报业集团法治媒体记者于2015对尚建刚进行了深度采访。当时,尚建刚从律师转行做法官不久,就对王凤梅说:“做法官是我成为职业法律人的阶段性目标。我的最终理想是在大学教书,成为一名传教士。”采访结束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转入体制内,埋头办案;一个是体制外的,企业家法律协会。这七年,青春稍纵即逝,两人都积累了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再次谈到人生的选择和规划时,他们对感恩时代和顺势而为有了新的诠释。王凤梅:当你第一次转型成为法官时,你说你将来会教书,现在你正在教书。你如何看待人生规划的成功?尚建刚: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个人的选择肯定会参与其中,但不能忽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感谢2015上海市从优秀律师、法学学者中选拔“精英法官、检察官”的国家司法改革举措,让我有机会在大学实现一个“法官梦”。七年后,因为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推动“法学院与法律实务部门双向沟通机制”的契机,我现在可以转型到上海政法学院做法官,从事法学教育工作。我的职业选择只是千千千千万万法律人的人生选择之一,这个选择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的大势,个人是不可能实现职业理想的。这个机会不仅仅是我的,而是所有人的。我为什么选择抓住这样的机会?可能是因为我追求的“成功”不是其他意义上的“成功”。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们对“成功”有了更多不同的定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大家欣赏我,认可我,大概是因为我有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我不认为我的职业道路是成功的标准。如果把“成功”定义为唯一标准,必然会带来“内卷化”,因为机会毕竟有限。王凤梅:你如何看待律师、法官和教授三种身份之后,三种职业的“区别”和“* * *联系”?尚建刚:最近在看学术逻辑。同样是法律的执行。律师、法官和教授看到的法律不同。律师遵守“行为规律”,即哪些规律是工作规律,哪些规律是“有效规律”;法官遵循“实在法”,即法律中有规定,但司法解释中对其有不同理解;教授讲究的是“法的应然”,即他讲究的是法的应然,如果有什么法律不合理,他会给出意见。一个好的律师应该是一个有经验的律师,能够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这需要大量的案例,长期的经验积累,在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站在一个律所的角度,我觉得要看重律师的标准,即第一群体注重专业性,第二群体注重创收,更高群体注重人品。到了高级合伙人阶段,就看律师有没有领导力,能不能把事务所带上一个台阶。一个好的法官关心的是他能否充分理解法律的引用,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法律关系是什么,适用什么法律。至于好教授,其实教授太苦了,他没有假期,连周末都没有(笑)。教授负责产生知识。人类有那么多既定的知识,但是对于教授来说,熟悉这些知识是没有用的。这是律师的事。教授需要找出知识库中没有的知识,然后产生出来。人类的知识库就像一个商场,里面包含了很多品牌和SKU。教授要做的是创造一个新产品和一个新的SKU。教授是知识的生产者,律师是服务的提供者,法官是法律的选择者。每进入一个新的行业,都会有各种不适应,因为任何行业都有不同的KPI。这些KPI有的是你应该努力达到的好指标,有的是会让你“滚”的指标。因此,我们需要用更高的思想模型来指导我们的思维,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找出实现它的关键指标体系,否则我们将总是疲惫不堪,难以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从不同角度看“法律职业* * *同构”,“法律职业* * *同构”这个概念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对于“法律职业”如何建构,大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遇到一些事件,会有一些误解和碰撞。如何理解“法律职业同体”的深刻含义?它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王凤梅:尝试过三种不同的法律职业后,你对“法律职业* * *”这个词有什么新的理解?尚建刚:“同构”一词最早是由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托恩尼斯提出的。他说* * *同体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持久而真实的形式。”比如一个古村落就是一个* * *同体。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将“* * *同构”定义为同质群体。他们做着同样的工作,遵守着同样的规则,甚至有着同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 * *同构”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建构的呢?社会学上有一个词叫“想象* * *同构”,就是你要建立一个“* * *同构”,你首先要努力赋予它价值,然后“* * *同构”才会形成。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使命感和任务感。如果要构建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为一体的“法律职业”,首先要在行动上构建“法律职业”,把“* * * *”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语言符号、仪式等提炼出来,让大家都能接受。目前,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之间在价值观、仪式代表制度和道德标准方面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如何尊重律师的辩护权,如何看待法官与律师的正当沟通,都有待提高,行业、媒体、研究者都需要思考我们的归属感、认同感、规则是什么。这些规则的提出是建立“法律职业同一主体”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好律师的背后是价值观。16年期间,尚建刚代理了多起有影响的案件,是知识产权领域的重量级律师。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律师,年收入1000多万。对于“个人品牌”是在业务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还是需要“精心经营”,以及如何做好律师,他有自己的“五步秘法”。王凤梅:你是如何成长为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著名律师的?尚建刚:第一,找准自己的专业方向,你要很早就给自己贴上“标签”。不要做任何受欢迎和受欢迎的事情。这个“标签”是要贴一辈子的,想清楚。许多行业都有高峰和低谷。不要跟风,要坚持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二,要学会选择和判断案例除了创收之外,是否能带来可复制的经验和品牌溢价。如果你在一项业务中只能获得金钱利益,那就选择不做。我一直专注于互联网法律服务,这些新业务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行业影响力。第三,当顾客越来越多的时候,也要懂得拒绝。通过案件合作和案件转介,减少非主业案件的代理时间,更加专注于主业。第四,要注意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的活动和交流,参与热点案件的讨论,注重新类型案件的研究。加强与同龄人的交流,获得同龄人的认可。第五,“说”也很重要,“说”的背后是价值观。律师不应该缺乏服务精神,而应该正确认识律师与委托人的关系。律师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天天给客户算钱不是钱。“说话”的背后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事情做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王凤梅:除了业务上的不断提升,在律师个人IP的打造上,有什么经验和方法论可以传授给你?尚建刚:我赞成“品牌经营意识”,但“经营”不等于“获得业务”。以美剧《BetterCallSaul》为例,品牌需要规划。品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有意识地定位自己的律师职业,然后在实践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样,做教授也要树立学术品牌形象,专注一个专业领域。我认为核心问题是:品牌知名度的背后是敬畏感。我们应该尊重规则。我们不能说没有人知道我们今天做了什么。我先把钱赚了,下次再做品牌。这样肯定不行。行动就是现在,打造品牌应该从今天开始。好的品牌是质量的保证,品牌会给律师带来溢价。在我律师执业期间,我们团队要求咨询文本要精益求精的打磨,品牌意识要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体现我们的专业性和对工作的尊重。比如我们写一段话,要考虑让别人看完觉得好看,这就是品牌意识。有人说我现在其实是背着一个“任务”——用我的流量去推广优秀的学生,给学生推荐好的工作和实习机会。在网络传播演讲的尺度上,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演讲时,首先要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对一个问题发表意见时,要抓住问题的根本;表达时要说明形成结论的过程,不能哗众取宠,引来不必要的争议。目前,打造律所品牌也是很多律所主任和合伙人思考的话题。尚建刚曾经在国内某大型研究所实习过,对于组织品牌也有自己的见解。王凤梅:你认为律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的关键点是什么?如何长期保持组织品牌价值的积累和增值?尚建刚:我们所说的“大型办公室”、“红圈办公室”、“精品办公室”,至少有一个人的办公室,但有些办公室只能称为“小街道办公室”。都有营业执照,为什么你们有不同的品牌价值?我觉得每个律所都有一个自己的品牌顾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品牌顾问致力于思考如何因地制宜的打造自己的品牌,如何在市场上把品牌形象传达给客户和消费者。大数据时代,品牌战略第一。品牌战略决定人才战略:我要做什么样的事务所,我要吸引什么样的人才;品牌战略决定营销策略: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事务所,什么时候在什么媒体上投放专业论文;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律所,我就得专注于承办什么样的案件,做什么样的宣传——这些都是律所的品牌决定的。未来的竞争绝不是个人的竞争,各大律所的品牌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以前在大成实习。大成在2010提出了“五化”——通过规模化推进品牌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这在当年是非常超前的。但到了2022年,如果把规模放在第一位,那就out了。现在兰迪的办公室正在讨论“绝对专业化”、“强国际化”、“相对规模化”等概念。律所管理需要王力可中德、刘宜兴、徐宗新等一批专业的律所管理人才,更需要法学会王凤梅老师这样的专业品牌顾问。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场人士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领域。律所要把品牌推广等活动交给专业机构,这将成为一种趋势。法学会“V品计划”有必要开展优秀品牌调研活动。在总结律所好经验的基础上,行业需要有志于行业研究的专业机构来总结、提炼、定义好律师的标准和律所的品牌,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去做。调查形成的咨询报告很有价值,但也需要很大的精力去做。“我是他们认真的老师”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问题。打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制度壁垒,将实践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高校,是法学人才教育培养的方向。目前,尚建刚已经在上海政法学院开展了法律职业能力培养项目。在几位辅导员的帮助下,* * *拥有160多名学生。培训期间,尚建刚会带领学员模拟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场景,模拟律师做生意、写作、人际交往。王凤梅:你独特的经历能在哪些方面教会学生更多东西?尚建刚:希望做桥梁。我很自豪,通过法律职业能力培养项目,学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