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札记
此外,还有许多施耐庵对《水浒传》的改编。本来是以《水浒传》结局为中心写的,但施耐庵更关注英雄的个人命运。几个重要人物都有个人传记,作者以“传记”的形式把他们连在一起。但是施耐庵并没有完全忘记历史事件。在“水浒英雄榜第一”事件之前,有一个“朱村三击”的历史事件。“水浒英雄榜第一”事件后,写的是诏安等事件,没有相对独立的个人传记。
再看水浒里的人物,我觉得宋江被提升为老大是不对的。主要原因如下:
1.他自己不懂武术。你以为那时候有哪个英雄是不懂武功的?但是宋江呢?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2.他没有勇气,也没有计划。和平时期,大部分计划都是军事家吴用做的,自己做的不多。
他做了一件很不对的事,就是woo。被求爱后,和哥哥分开,他很难过。被朝廷准予死刑后,他还带着几个人一起去死。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很多不同之处,从史料中可以看出。
《三国演义》主要引自陈寿、裴松之的《三国志笔记》。《水浒传》中描写的宋江起义,在记载宋朝历史的书籍中都有记载,但都很简略。可以解释为作者把很多关于水浒的小故事拼凑在一起,就成了水浒传。
假期里,我又打开了水浒传。水浒的语言对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故事里的语言总是千篇一律,不是骂人就是打人。但里面1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忍不住第三次读水浒传。
我读过两期《水浒传》。第一次看金圣叹七十版。故事说的是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完蛋。这样的结局还不够让我满意。于是我打开了完整版的水浒传。当我看到108个角色是如何悲惨地死去、逃脱、隐居的时候,我不禁为他们的悲惨遭遇感到悲哀。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被一个人的错误决策和反派毁了。
《水浒传》中四个人物的性格非常典型。
一个是的鲁。初中课文里,老师给鲁的性格下的定义是粗中有细。我完全同意。鲁诚实、忠诚、热情、有正义感。为了金氏父女,他三拳杀了关西镇。为了报答林冲,还不远千里来护送他。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的粗糙性格,而对恶霸周统的聪明捕捉则显示了他深思熟虑的一面。各种性格组合让他成为书中最完美的角色。
第二个是李悝jy。与鲁相比,jy明显具有书中人物的共性,即粗鄙。而且完全厚,完全厚。但正是这种特质,让他充满了叛逆精神,敢打敢拼,不顾一切。这让我觉得李悝jy很可爱。还有李悝jy的慈母和忠诚精神,让我佩服。
第三个是林冲。林冲的个性与李悝jy明显不同。林冲有明显的退让。高衙内几次试图霸占他的妻子,但他只是容忍了。不是经过“风雪山寺”一战,被逼上梁山,林冲才会安心服役。所以林冲成了最悲剧的人物。
最后是书中主要人物的首领宋江。梁山泊起义的潮起潮落几乎都取决于宋江的决定。基于对他人的忠诚,宋江让江湖上的人都很佩服他,选他为首领,这为他的决定被接受奠定了基础。然而,他一心想为朝廷效力。我不知道朝廷对梁山好汉的仇恨导致了梁山起义的悲惨结局。他革命与妥协的双重性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使宋江成为继朝廷叛徒之后最令人讨厌的人。
剩下的人物,可以从以上四个人物来概括。
水浒传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让现代社会的人非常不满,就是歧视女性,全书以“红颜祸水”的态度对待女性。要么是泼妇,要么是淫妇,要么是“女刃”,要么是“女夜叉”。但是,作为一部历史文学作品,它也有其时代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长江滚滚东流,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个词,人们会想到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全称是《通俗三国演义》,是由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撰的。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部小说取材于《三国志》,但没有正史那么庄重,而是一部古代白话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更加艺术化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评论一下这部66万字的巨著。
一.真相与虚构
言情和正史最大的区别就是言情不全是真的,是小说。大家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确实如此。但是虚构,用艺术的方法来虚构,而不仅仅是说历史事实可以用来虚构。比如关公用温酒杀死华雄,史书上没有记载。再比如关于和鲁肃单独去开会。史书上说鲁肃独自去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数不胜数。看完之后,稍微分析一下,这些虚构的情节大多是为小说中描述的人物做铺垫。因为,如果只是像正史说的那样塑造真实人物,有些人物是与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点相悖的。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和连贯性,而不是生硬地虚构,这也是为什么看完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第二,神化和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非真实人物,而是正史中经过加工的人物,其中有神化的人物,也有妖魔化的人物。
神化人物的典型代表是诸葛亮和关羽。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预言”,关羽被神化的地方是“忠”和“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重点神化这两个人。
朱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认为是三国中的正统。从陈寿开始,朱以前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以来,君王、大臣和百姓都开始接受朱的观点,因为它既符合儒家思想又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罗贯中也同意朱的意见。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家”的。其中,作者写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羽是“忠”和“义”的化身。这就是为什么道光统治者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给关羽30多字的谥号。
至于丑化,基本就是神化了。比如历史上的英雄周瑜英年早逝,但《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大部分的丑化都是由神化来衬托的。
第三,人和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赵云、曹操、周瑜、米芾等。作者用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鲜明特点。比如写张飞的时候,在第七十章,作者对张飞小心眼的战例做了详细的描写和描述,同时增加了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显示了诸葛亮高超的智谋。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妥善处理众多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因为作者不仅用实、虚、详、略、插、倒叙等手法写作,而且还运用了沿线索叙事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是蜀汉政权建立和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线索。比如赤壁之战期间,作者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开始叙述。这三条线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不会只在一章中描述一两条线索。如果交织在一起,读者会觉得很连贯,而不是只看一条线索。
第四,封建主义和王权
《三国演义》所表达的政治理念之一,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仁政。《三国演义》中很大一部分虚构的故事都是为了表达这种思想。就这样,作者在作品中大胆地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第一个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和“智”的化身,尤其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更是夸张。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对问题敏感,有胆识,足智多谋的人。但是,他有这些优点,是因为他重视实践。比如曹操攻占荆州,率军南下,诸葛亮向孙权分析形势,预言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前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再比如诸葛亮之所以敢出“空城计”,是因为他分析了敌我双方将领的情况,知道司马懿知道他“一生谨小慎微,绝不会冒险”,于是利用司马懿长期以来对自己的了解,采取了非常“危险”的方案来解决危机。但是,在更多的章节里,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比如诸葛亮的《夜观天象》《撸起袖子》几次。而在《七星坛祭风》中,更是荒诞的描述。类似的问题在《巧排八阵》、《半石祭泸水》、《吴干兴》、《定军山显圣人》中也有。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中与赵云、黄忠齐名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英勇忠义的英雄。《三国演义》这样美化关羽,完全是在鼓吹“忠”“义”的封建思想。《三国演义》之后,关羽成了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明清统治者曾数次称他为“大皇帝”,到处为他修建庙宇。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关羽所提倡的“忠”“义”的描述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三国演义》是明朝大文豪罗贯中根据当时流行的剧本收集的。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争夺天下的野心。故事由魏、蜀、吴交织而成,是故事的主体。因此,作者赞扬了蜀汉的主要人物,包括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以及钟伟的主要作用。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之一,也是张辉的小说之一。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得到了大量的评论。其中,有许多故事让许多人拍手称快,包括:参观草堂、向草船借箭、把仲达从死神手中吓走等..,其中我最感兴趣。
1.“过五关斩六将”;二、“芦苇的救星”。这两个故事启发了我。①它让我感受到了关公的忠诚。就算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我也要把两个嫂子安全送到大哥身边,把自己的生死抛在脑后,把两个嫂子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2)让我觉得人不能只注重外表觉得不好就抛弃,就像鲁一样。即使能抵挡住主公,刘备也不在乎。可能是马璐被刘备的好意感动了。所以在主人最危急的时刻,救了主人一命。
看了《三国演义》,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和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关羽的正直、张飞的直率、诸葛亮的忠诚、曹操的背信弃义都描写得惟妙惟肖。,使读者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随着故事的高潮起伏。因为《三国演义》属于张辉的小说,故事是连续的,让人有想一直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枯燥,故事安排得当,扣人心弦,让人深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演义》在当时不仅具有象征功能,而且进行了制度创新,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的是一本值得再读的好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更多的感触。
-
关于骆驼祥子的思考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
看完《骆驼祥子》,说实话,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悲剧时不时就在眼前掠过。文章主要延续了这样一件事:
英雄农夫祥子一心想成为富翁,对这个广阔的世界充满了无数的信心。他看了一眼车夫,想要一辆自己的新车。凭着自己的努力,他终于在三年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了一名自力更生的司机。但当时中国军阀统治黑暗,祥子被逃兵拖走不到半年。当然,人力车消失了。回来的时候,祥子只带回了三头骆驼,以为又是好运。祥子不死心。他白手起家,更加努力地拉着车,试图再买一辆新车。但是现在农民有什么权利呢?祥子所有的钱都被侦探勒索洗劫一空,买车当然也化为乌有。做了恶的祥子并没有放弃他的拉车事业。他娶了一个叫虎妞的女人,所以他又拉车。生活总是一种折磨。祥子拉了车没多久,不幸的事又发生了。妻子虎妞难产而死,留给祥子的是钱和钱。经过三次折磨,谁都不能对这个世界抱有任何希望,祥子从此走上了不归路。他不像以前那样喜欢拉车了。他讨厌拉车和劳动。他开始玩命,吃喝嫖赌,贩卖人口,彻底变成了城市里的垃圾和行尸走肉。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北平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和经历。祥子本来就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一连串的挫折让他恨透了全世界!
看完这本小说,我感触太多,但我在里面很难过。这样的事件正好应了那句老话:“什么样的世界容纳什么样的人才”。国家还是军阀,军阀的目的是私人的。你有钱有势,天塌下来也不怕。你很穷,什么都由不得你。祥子就是个好例子!
老舍是北京人,所以文章里有很多方言,比如。“满天飞”就是四处流浪,无处落脚。你说“不管是谁”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所谓的地方色彩!当然,这些我都不懂。
本文写于1935到1936,恰好是白色恐怖时期。于是,老舍笔下的祥子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现实生活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
札记——《花在晨》(鲁迅)
《朝花夕拾》是鲁迅受政府压迫,受“士”排挤,受战争摧残后写下的回忆。对于作者来说,在这样的混乱中找到一点闲暇是不容易的。目前是那么的离奇,他的心是那么的杂。当一个人只有回忆的时候,他的人生最后很可能是无趣的,但有时候他没有回忆。
对过去的回忆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每一个美好的回忆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香草园和绣像的副本被卖掉了,老母亲匆匆离开了人世。本该激发人们爱心的《二十四孝》背后,却藏着一颗谋人性命、教人识破的丑恶邪恶之心。我去了国外留学,遇到了一个我崇拜的老师,但是我离开了,因为我觉得治愈人的精神比治愈身体的疾病更重要。范爱农,一个在学校工作和教书的老朋友,真的很勤奋,却无法摆脱贫穷和落水的命运。
在这一系列苦乐参半的事件的叙述中,作者也考察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比如讨厌猫,而一只隐藏的小老鼠的失踪,带给作者的遐想,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想法:当我失去了爱情,内心空虚的时候,我会用复仇的恶念来填满它!这就是作者讨厌猫的动机:它在窃取人们的爱。从鲁迅的人生经历来看,恨恶恶只是对缺乏爱、失去爱、为爱后悔的自然反应。
在这个细节下,作者给自己开了一个悲伤的玩笑:他对猫的仇恨是没有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藏起来的老鼠不是被猫吃的,而是被他大妈妈踩死的。所以你要恨你的大妈妈吗?在接下来的一段记忆里,大妈妈真的很无聊,睡觉的时候占了整张床,满脑子都是糟糕的规则和愚蠢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个长妈妈,把作者的憧憬变成了别人无法关注的现实。大妈妈,不识字,买了本不出名的《山海经》,送给“我”。正是因为这份没有被旧道德熄灭的对大母亲的爱,才让作者记住了她,记住了她。
在《花开的记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大妈妈的故事说“如果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要答应他,免得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假设他是坏人的逻辑。”
早晚和作者一起回到童年,重温那些人和事。经历留学日本的过程,一起缅怀逝去的老友。循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了二十世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人物生活场景和心理过程。看完每一个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结尾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而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