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鉴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在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实施中,跨国公司有许多具体的策略值得中国电信企业借鉴。-有效的组织和严格的制度大多数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作为高级管理层设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例如,拜耳公司的最高管理层是综合管理委员会,由负责公司各方面管理的专业委员会组成。其中一个重要的专门委员会是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专利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专利律师和各个科研部门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经营和科研开发的情况,决定技术以何种法定状态投入市场。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的最高管理机构由综合管理部和三个专业管理部组成。综合管理部下设专门事务部、法律事务部和商标事务部。公司还设有知识产权组织,由专利、商标、法律、信息等部门人员组成,定期交流信息,指导各专业科研组的工作。在管理上的另一个表现是,跨国公司一般都有严格的内部制度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跨国公司非常重视内部制度的建设,通过与员工签订各种合同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一般来说,跨国公司会在与员工的雇佣合同中加入知识产权保护条款。这些术语一般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要求员工在任职期间转让所有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二是要求员工未经公司同意,不得将公司固有的知识产权泄露给任何第三方。此外,一些合同还包含限制同业竞争的条款。-两个重要的管理原则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不外乎三个关键点,即保护公司产权、防止他人侵权、科学实施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转让。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制度,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打击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的出发点。围绕这个核心,跨国公司掌握了很多具体的策略。简而言之,这些策略主要围绕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效益原则。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大量的资源,包括创新、应用和维护的成本。因此,知识产权是一种运营成本巨大的财产。如何在省钱的同时保护自己,打击竞争对手,是知识产权科学管理的一个课题。围绕这个问题,跨国公司基于效率采取了很多措施。第一,严格筛选技术,节省应用和维护成本。对于已经决定不申请专利的技术成果,采用一些方法。丰田和IBM都定期发布技术公报,定期公开尚未获得专利的技术成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摧毁竞争对手在没有良好利益的情况下申请专利的可能性。这样既保护了这项技术的使用权,又避免了被人限制。同时也节省了专利申请的成本。跨国公司还会定期对已经获得的专利进行评估,及时放弃不必要维持的专利。日立每年对现有专利进行审查,以节省每年约6543.8+02亿日元的专利费。一些跨国公司还低价出售一些不用的专利,这些专利也很难转让,以尽可能通过转让更多的专利来获取利益。在侵权诉讼中,和解的原则是节省时间和成本。比如三菱被别人告侵权,公司会先调查有没有侵权。如果有侵权,会以自己的专利为筹码与对方协商相互授权,从而减少大量侵权诉讼所需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大多数涉及跨国公司的侵权诉讼都是通过和解解决的。另一个是“质量第一”的原则。所谓质量,其实是指其知识产权对跨国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质性作用。比如专利分为基础专利和外围专利,基础专利的质量高于外围专利。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基础专利的作用,在基础科技研究上投入大量精力,力求获得尽可能多的基础专利。当然,跨国公司也不断获得外围专利,以延长基础专利的寿命,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但事实表明,如果不重视基础专利,必然会在贸易中损失惨重。比如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对比重要专利,美国有104541,而日本只有76984。所以日本企业在专利诉讼中经常受挫。此外,一些跨国公司往往围绕一项基础专利编织了一张严密的专利网,在不拥有大量基础专利的情况下,也能获取巨额利润。例如,美国的高通仅通过一项CDMA技术专利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商标方面,一方面,跨国公司对商标的选择非常谨慎。埃克森公司花了6.5438亿+0万美元收下了现在使用的“Exxon”商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往往集中使用一个商标,投入巨资培育一个商标。虽然该公司可能会注册一些其他商标,但这些商标往往是防御性的,不经常使用,甚至从未使用过。所以跨国公司往往商标不多。而跨国公司的主要商标市场价值极高,往往以十亿甚至数十亿美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