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洛士奇的英文

小镇瓦腾斯是施华洛世奇水晶在全世界仅有的两间工厂所在地。就像可口可乐守护着配方“X”那样,施华洛世奇公司至今仍保持着家族经营方式,把水晶制作工艺作为商业秘密代代相传,至今他们仍然独揽多个与水晶切割有关的专利。

在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州首府因斯布鲁克东行十几英里处有一个名为瓦腾斯(Wattens)的小镇,这里地处偏僻的阿尔卑斯山麓,人口也仅仅几千人,但每天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来,为的是看看那个造型怪异的阿尔卑斯山巨人。这个巨人匍匐在一个山头,两只水晶大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彩,从它的嘴巴里奔涌而出的喷泉落到了前面的湖中,发出巨大的咆哮之声。

这个巨人正是水晶品牌施华洛世奇在1995年百年华诞之际,依山而建的“施华洛世奇水晶世界”。在占地两万平方英尺的游客中心里,有7个不同主题的地下展馆。

那些由名师之手设计而成的水晶作品固然流光溢彩,但参观者们往往会在重达135磅的世界最大水晶面前惊叹不已,又或者在由12吨彩色水晶砌成的水晶幕墙处流连忘返。尽管施华洛世奇慷慨地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璀璨夺目的水晶产品,但这个品牌背后却隐藏了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一百多年的水晶秘密。

世纪远见——

小镇瓦腾斯是施华洛世奇水晶在全世界仅有的两间工厂所在地。就像可口可乐守护着配方“X”那样,施华洛世奇公司至今仍保持着家族经营方式,把水晶制作工艺作为商业秘密代代相传,至今他们仍然独揽多个与水晶切割有关的专利。

这一切必须归功于施华洛世奇的创始人丹尼尔·施华洛世奇(Daniel Swarovski)那超越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丹尼尔,1862年诞生于波希米亚伊斯山一个小村庄(现在捷克境内),那里一直就是传统的水晶玻璃加工区,但基本是手工作业。

作为一个水晶切割小作坊的继承人,丹尼尔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宝石打磨,用于装饰胸针、发针、发梳等饰物。21岁那年,丹尼尔去维也纳参观了在那里举行的第一届电气博览会。西门子和爱迪生的技术革命给了丹尼尔灵感,他决心发明一台自动水晶切割机。9年后,经过日夜不停地埋头实验,他的第一台可完美切割水晶的自动切割机问世。它的制品能非常巧妙地被打磨成数十个切面,对光线有极好的折射能力,使整个水晶制品看起来耀眼夺目。

为保证自己发明的技术和机器不被同行窃取,丹尼尔一方面申请了专利,另一方面不惜背井离乡来到奥地利的瓦腾斯。这里地处阿尔卑斯山腹地,流经的因河带来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可以为水晶切割机提供动力。而且比起波西米亚来,瓦腾斯离当时最大的水晶消费地、时尚之都巴黎更近。1895年,丹尼尔与弗朗茨·魏斯、阿曼德·考斯曼两个合伙人一道正式建立了施华洛世奇公司。

幸运小镇——

施华洛世奇公司的发展初期,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适逢一个战乱频繁、经济动荡的年代,但丹尼尔向来善于在逆境中寻找新路,而无名小镇瓦腾斯也成为了令丹尼尔事业腾飞的风水宝地,不但帮助施华洛世奇的水晶产品打开了市场,而且还激发了源源不绝的创新灵感。

20世纪初,丹尼尔的三个儿子威廉、弗里德里希和阿尔弗雷德开始陆续参与父亲的经营制造业务。丹尼尔从1908年开始试制人造水晶。他们在瓦腾斯的别墅旁边专门建造了一个实验室,花3年时间设计制作了融化炉。1913年,施华洛世奇开始大规模生产自己的无瑕疵人造水晶石,这些水晶及宝石产品很快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20世纪20年代,欧美时尚界开始流行装饰着珍珠和水晶的裙装。看到了新兴的市场需求,丹尼尔在1931年发明了一种大受时尚界欢迎的石带,上面缀满漂亮的碎水晶,可以直接缝在衣服或鞋子上。施华洛世奇的水晶由此成了抢手货,在香奈儿、GUCCI、迪奥等顶级时尚品牌以及电影公司和众多好莱坞明星之间左右逢源。

从此以后,公司的产品线不断地延伸到每一个能被水晶装饰的角落。今天游客们只要在瓦腾斯的“施华洛世奇水晶世界”里转一圈,就能了解这些产品是多么地贴近人们的生活。

除了时装、鞋帽、手表、首饰上的水晶装饰来自施华洛世奇以外,当顾客走进售卖户外运动品的商店购买用于打猎和观鸟的望远镜时,望远镜的品牌很可能是“Swarovski Optik”,它源自丹尼尔长子威廉在1935年的创造。而纽约大都会剧院、巴黎凡尔赛宫,甚至中国人民大会堂的水晶吊灯都是施华洛世奇出品的“STRASS”。

1976年,瓦腾斯成就了施华洛世奇历史上的另一个飞跃。当年的冬季奥运会在蒂罗尔州首府因斯布鲁克举行,而施华洛世奇的设计师Max Schreck也在偶然的情况下利用水晶灯具部件的零碎材料拼凑着做出一只水晶老鼠。它是公司历史上推向市场的第一款水晶成品,立即成为冬奥会的畅销纪念品。受此启发,施华洛世奇乘胜追击地推出了一系列以小动物、花草等为主题的“银水晶”摆件产品。1987年,公司成立了“施华洛世奇收藏者俱乐部”,至今,收藏俱乐部已经在世界30多个国家拥有45万会员,“银水晶”系列成为施华洛世奇公司的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