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因此,经济发展模块有三个二级指标和八个三级指标(见表1),即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

表1经济发展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备注经济增长人均GDP,GDP指数这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不选总量,选人均,既体现了发展的第一要义,又体现了以人为本。同时选取增长率,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动态变化,衡量经济发展的绩效。结构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服务业是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对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产出比重已成为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的重要标准。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是反映经济增长需求结构优化的指标。提高消费需求的贡献率,可以促进三大需求驱动的均衡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城市化率该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衡量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程度,也是科学发展观中反映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发展优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这是反映经济发展综合效益的指标,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依据。“十二五”规划建议,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 * *富裕之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改善民生模块设置了收入分配、生活质量和就业三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见表2)。

表2改善民生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备注-收入分配-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这是反映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收入分配关系的指标。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这是一个客观直观的反映和监测居民贫富差距的指标,对居民贫富分化进行预测、预警和预防。城乡居民收入比这是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重要指标。生活质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是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反映了民生的切实改善。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均住房面积这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生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住房供求缺口的重要依据。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占住宅开发面积的比例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开发面积占住宅开发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城镇低收入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是否拥有自己住房的重要指标。由于缺少城镇廉租房和限价房的统计数据,所以暂时用经济适用房代替。互联网普及率这是一个反映信息化程度的指标。每万人拥有一辆公交车(电动车),是衡量公共交通便捷程度和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平均预期寿命这是衡量一个社会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人均寿命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城镇劳动就业登记失业率是反映就业水平的指标,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因此,社会发展模块设置了6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包括公共服务支出、区域协调、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见表3)。

表3社会发展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注释:人均公共* *服务支出、基本公共* *服务支出、基本公共* *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这是一个反映政府提供公共* *服务的指标,既反映城市又反映农村,反映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城乡规划的思路。区域协调中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是反映地区间差异的指标。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该指标反映了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发展状况。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可以衡量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均受教育年限这是一个反映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总体指标,旨在反映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果。5岁以下儿童的健康、健康、死亡率,这是反映社会公共医疗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障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这是一个反映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包括目前的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同时增加了农村保险的内容,体现了城乡统筹的思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比例是反映贫困人口接受社会救助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指数这是反映社会保障和生产安全的综合指数。“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按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生态建设模块设置了资源消耗、CO2排放和环境治理三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见表4)。

表4生态建设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注释:单位GDP能耗这是“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约束性目标,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仍然是约束性目标,体现节能和资源利用效率。该指数的建立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单位GDP用水量这是反映水资源节约利用效率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情况的指标。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量是反映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指标,符合资源节约的要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束性指标。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反映环境治理和保护投资强度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工业“三废”处理达标率是反映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处理情况的指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被称为“错位资源”。为了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有必要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进行监测。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使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有必要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进行监控。环境质量指数这是反映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的重要指数,包括空气、水、绿化,是人们直接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指数。“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科技创新模块设置了科技投入产出两个二级指标和四个三级指标(见表5)。

表5科技创新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备注;r &;d相当于全职人员,r & amp;d支出占GDP的比重这是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强度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新技术产品在科技产出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是反映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的重要指标。这一比重的提高,既能直接反映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也能间接反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是反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指标。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全面发展评价必须坚持群众满意原则。因此,评价体系引入公众满意度指数作为重要的辅助参考指标,不参与量化评价(见表6)。

表6公众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备注公众满意度公众对综合发展成果的满意度通过民意调查来衡量,用于衡量公众对综合发展的主观感受和认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