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广东省人民政府2009年工作报告回顾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我省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CPPCC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在危机中求进,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主轴,大力推进“三促一保”,全力以赴保增长,抓住机遇扩内需,着眼未来促转型,扎扎实实惠民生,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也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宏伟进程中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经济增长目标顺利实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早、快、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了“十一五”目标。广东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完成9052亿元和3649亿元,增长6.9%和10.3%。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珠三角地区部分城市首次出现人均GDP增速高于GDP增速的情况。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4∶50.3∶44.3调整为5.1∶49.3∶45.6。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贡献率为49.1%。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11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7.7%,全年省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增长84.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6万亿元,增长15%。汽车、船舶、核能、风电等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农业增加值增长4.9%。预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8%和5.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广佛同城化取得重大进展,广佛肇深珠江三大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加快,粤东、粤西、山区五市GDP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65438±0.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7元,实际增长12%和10.7%。城镇新增就业1.7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6%。社保参保人数和社保基金总额均居全国第一,365万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对口支援汶川、四川、甘肃“三县一区”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效。已开工721个援建项目,已竣工423个,累计到位资金75.9亿元,开工率、竣工率、资金到位率分别达到97.3%、57.1%、69%。灾区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基本完成,16中小学校和一批公共生活设施整体移交,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落实《珠江三角洲规划纲要》,推进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和珠三角九市现场会,制定实施规划纲要的决策和方案,对规划纲要提出的试验区、示范区、重要基地和重点项目逐级研究细化,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轮“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热潮。与国家六部委签署合作协议,推动《规划纲要》的实施。出台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编制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启动关晖、佛肇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广深河、广珠西线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坚持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稳定外贸,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善和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措施,有效扩大投资需求。省市政府与主要银行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额度2万亿元。加快实施“新十大工程”,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5.3亿元,增长19.5%。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中海油石化(惠州)12万吨炼油、汕头华能海门电厂1、2号机组等33个项目建成投产,广州西江引水工程、揭阳潮汕机场、台山核电一期工程等74个项目新开工,AVIC通用飞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化基地、核电装备产业基地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华润海丰电厂“压力重重”。我们将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以旧换新和带薪休假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试点,促进家电、汽车、旅游、住房和信息服务等重点消费保持繁荣。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2亿元,增长16.3%。大力推进“广货北移西进”,在全国重点城市举办130多场促销活动,成交额超过5800亿元。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调控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2.3%。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省财政新安排2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预计民营经济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4%。加大对外经贸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海内外出口,重点促进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出口。组织参与300余场经贸洽谈活动,打造广东Yifa.com、粤港国际贸易通等平台,千方百计抢订单、拓市场。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111.2亿美元,其中出口3589.6亿美元,分别比1.1.02下降31%和23.6%,增长32.3%和23.5%。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八大载体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业整体规模赶超香港,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65438±0.3个百分点。制定实施装备、汽车、钢铁、船舶、电子信息等12重点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以装备制造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比亚迪电动车、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加快推进。全省汽车产量达到113万辆,居全国第一。龙穴造船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吨超级油轮成功建造交付。广州中低速柴油机、南沙重型机械设备、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沿海石化工业区的布局已基本形成。中委合资南海(揭阳)石化2000万吨/年超重油加工项目获国家批准开展前期工作,中委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选址湛江东岛。实施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规划,加快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珠海航空工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批,68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总投资74.8亿元。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软件等“四新一软”产业。我省已成为中国平板显示等最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654.38+00.39万吨,关停小火电553万千瓦。积极开展省部合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旧城镇、旧工厂、旧村庄“三旧”改造,填海造地,开发整理土地。亿元新增GDP消耗的建设用地同比减少11%;开发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53.7万亩,比上年翻了一番;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减少耕地523万亩,增加建设用地635万亩。组织实施十大节能新工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能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装机1.2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硫工程,地级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东北、西北地区县基本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能力超过1000万吨。

(4)狠抓自主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创新型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居全国第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拥有两院院士5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全面推进省直部门和省属院所产学研合作,建设64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和9个创新联盟,组织引导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2200余名科技特派员入驻3000余家企业,推动654.38+0000余家企业转型升级。四年来,各省产学研合作新增产值7000多亿元,利税6543.8+000亿元。省院合作转移转化中科院科技成果400多项,实现产值6543.8+03亿多元。创新平台建设提速增效,新增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华南新药研发平台跻身国家重大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广州国际生物岛、深港创新圈等重大创新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在节能减排、数字化装备等重点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广声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并纳入国际标准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工业增加值达到3100亿元,增长23.4%。质量监管得到加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取得新成效,我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名牌驱动战略,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国首位,分别增长14.8%和49.3%,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居全国首位。

(五)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善和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实现农业丰收和粮食增产。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高优质蔬菜、水果、花卉、茶叶、南药、家禽、生猪生产效率。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现代标准农田654.38+0.25万亩,97个县(市、区)出台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实施方案。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新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3个,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得到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初步建立。林业产业稳步发展,油茶和珍贵树种发展迅速。畜牧业持续增长,海洋渔业经济保持繁荣。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和村庄规划得到加强。解决了3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村通公路硬底化。乐昌峡和湾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6)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珠三角发展,加快粤东西北振兴。实施珠三角带动东西战略,分区域召开粤东、粤西、粤北现场会和工作会,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省财政提前中央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以竞争方式支持省级示范产业转移园区,产业转移园区成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3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实现工业产值924.4亿元,税收4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和21.7%。职业技术教育迈上新台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总量和全省学生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规模增长30%以上,从欠发达地区转移学生1.7万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步伐加快,培训82.4万人,新增就业65438+28.5万人,分别增长40.9%和20.8%。人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在珠三角城镇新增就业下降的同时,东部和西北地区城镇新增就业增长4.8%,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73.7万人,增长23.6%。

(七)全面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决定推进与香港、澳门更紧密合作,成功召开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粤港* * *达成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制定“建设优质生活圈”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落实CEPA和服务业对港澳开放政策,扎实推进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港澳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港澳资银行在广东设立“异地分行”试点。携手港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加大力度开拓海内外市场,帮助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粤港澳重大合作项目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桥工程顺利开工。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澳门大学搬迁至横琴进展顺利。积极推进深港河套地区和深圳周边海域的开发。加快外经贸发展战略转型,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逆势增加对东盟和印度出口。全力推进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品牌、扩内销。利用国际市场调整机遇扩大进口,资源能源和重要技术装备进口快速增长。借助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等重要平台,有效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成功举办国际友城大会、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国际旅游文化节、广东华侨博览会和首届国外博览会。省主要领导带队推进国际经贸合作,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国家签订各类经贸合作项目,总金额6543.8+08.8亿美元。狠抓吸引外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543.8+095.4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比38.8%,世界500强企业新设和增资项目83个。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导企业稳步推进境外优质资产收购,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协议投资6543.8+0.5亿美元。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越南、新加坡建立合作理事会机制或经贸对话协调机制,中越(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顺利。广州南沙、深圳海湾保税港前等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取得突破。粤台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深化。侨务和外事工作得到加强。

(八)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按照大部制要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省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570项,占总数的53.6%。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深圳、珠海、佛山顺德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改革,启动扩权强镇试点,加快中心镇建设。着手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进一步下放地方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启动对全省1000家重点企业的“直通车”服务。省级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17.4%。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探索出一条“不分山分股,不均林受益”的新路子。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统筹城乡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据兑付和统一法人组建,广州、东莞、顺德农村信用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创业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业上市。稳步推进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和污水处理费等环境价格改革。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资金达到111000亿元,占总支出的75.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组织开展“南粤春暖行动”等活动,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完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办法,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省内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全面解决早期离开国企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残疾人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推进扶贫开发。启动实施“千校帮千校”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9.9%,提高7.9个百分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零学费录取、零距离就业人才模式改革成为全国先进典型。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毛入学率提高到27.5%。继续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转岗问题,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对等”,绩效工资实施扎实推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文化网络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文化市场和产业繁荣有序,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涌现出《潜伏》、《喜羊羊与灰太狼》、《秋》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广播影视精品。粤剧成功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配合60周年庆典活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加快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意见,实施六大公共卫生服务工程和九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程。加快革命老区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和设备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防控甲型流感(H1N1)等重大疫情。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网络全覆盖。中医药强省建设和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初见成效。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280万大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5%。建立城镇住房保障目标责任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宜居城乡创建全面推进,开展了珠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和淡水河等重点河流污染治理,全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新增林业生态县9个,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56.7%。全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防汛抗旱防风能力进一步提高。第十一届全运会奖牌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任务,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民族地区发展加快,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保持和谐。援藏援疆,支援三峡库区建设,扎实有效。妇女、儿童、老龄、人防、气象、地震、地质、统计、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优化科学发展环境。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CPPCC的民主监督,办理NPC代表建议24件、政协提案24件;省人大代表建议617件,省CPPCC建议633件;省人大议案8件。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19地方性法规,制定修改13政府规章。密切与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联系,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广州民主法制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开展网上问政,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取得新进展。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推进法治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推进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审计和监督得到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打击整治。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恐怖活动。继续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打击不正当竞争、打击假冒伪劣和走私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大力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军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更加团结。(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