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舟七号的信息
编辑这一段的基本信息
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五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在神六着陆后表示,神七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推迟到2008年。与“神五”、“神六”不同,“神七”火箭的研制重点是航天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压上突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航天服起着重要作用。
神舟七号发射于2008年9月25日21: 10: 04.988毫秒。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 37在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七号飞船飞行了2天20小时28分钟。
编辑此飞船简介。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 30,王昭耀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委托,宣布将于9月25日21: 07至22: 27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目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点已被攻克,全船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65438+2007年2月底前完成了全箭组装。据悉,“神舟七号”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低于正常情况,可能会在人体组织内释放氮气,在血管内形成空气栓塞,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因此,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后,必须充分吸收气闸室内的氧气,协助工作的航天员返回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门,然后气闸室开始减压至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一致。这时,航天员就可以出舱了。完成出舱任务返回舱内时,需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压,然后给气闸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据专家介绍,神舟七号的太空行走需要航天员在地面做充分的实验和训练,而地面训练一般是在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中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一个大的测试室内。水池里放着飞船,利用水的浮力来模拟太空中的失重状态。然后航天员在水池中进行进出舱和出舱操作的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神舟七号飞船仍然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成功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已经开始采购和生产新运载火箭的部件。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表示,这一次他们将使用更高质量的部件。鉴于之前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将陆续实现。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都由长二F火箭承担。
详细信息
宇航员像飞机一样驾驶“神舟七号”。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神六两名航天员在6月38+03日进行了4次“在轨干扰力”实验,包括打开和关闭舱门、穿脱压力服、通过舱内、提取冷凝水等。结果表明,航天员的大范围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不大,飞船姿态保持良好。在太空飞行的宇航员费龙军得知这个结果后,第二天在飞船上连续做了四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的游戏,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这次太空飞行的结果表明,费龙军和聂海胜从刚刚起飞的那一刻到准备返回的那一刻,随时都能正确下达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开门关门等大动作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舟七号”将安排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开飞船”!
“神舟七号”宇航员准备进行太空行走。
齐发仁院士认为,人类上天不是旅游,而是对太空环境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试一试的第一步。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很多人和很多天。例如,要组装一个空间站或修理一颗卫星,人们必须走出机舱,而且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走出机舱。以后我会乘坐交通工具去空间站,对接空间站,开门后接里面的人。从国外来说,他们花了很多实验来做这个。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舟七号”希望人能出舱,普通人的话叫太空行走。“当然是出舱了,离舱有多远?也可以近一点或者远一点。”齐发仁院士说,下一步中国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至少要有三个人。所以我们的飞船要有这个能力:三个人在天上呆七天,上去能拿300公斤的东西,回来能拿100公斤。如果这次成功了,就不需要两个人多试几天了,那我们下次出舱。齐发仁院士认为,即将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六的基础上解决两个大问题。现在宇航员有一个密封舱,他们在里面穿宇航服。没有这个舱,就没有空气,所以宇航服本身必须能够供氧。第二个是在没有温度控制的时候,宇航服可以保证它的正常温度,所以这个宇航服相当于一个小密封舱,相当复杂。再高级一点的宇航服,也可以装上发动机,留一点火,相当于一个小飞船。出舱需要这些条件。齐发仁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气闸舱。人们应该穿上宇航服进去,关上门,打开外面的门。如果打开门,空气会被排尽,所以有气闸舱。“我只是在说两件主要的事情。作为宇航员,我们有舱外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必须要有气闸舱,保证原始舱内必须有一个大气压。”
编辑本段中的7个系统。
1航天员系统
宇航员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八达岭高速北安河出口向西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在道路左侧可以看到一块银色的金属标牌——“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叫唐家岭的小村子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驻刘伯明前身是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 . 0968年4月。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和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乘员组中每个航天员的不同分工和个人特点,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进行的科学选拔。航天专家表示,“神舟七号”航天员经过五关筛选脱颖而出,可谓“二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飞船的三名入选航天员包括入选神五和神六的翟志刚,以及同样入选神六的两名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其中翟志刚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刘伯明是首选。今年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加入空军,安全飞行记录超过1000小时。
中国制造的飞天宇航服。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天妃”舱外航天服,一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妃航天服。天妃宇航服接口的各个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做的。天妃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未来,宇航员可能会依赖我们自己的宇航服,而不是俄罗斯的宇航服。这次外出的宇航服将是我们的宇航服。
“2号”飞船应用系统
航天器应用系统
航天器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系统,与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保障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了数百个具有多种任务的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航天器在实验阶段的应用是实验性的,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医药开发、食品保健、疑难疾病防治、工业、农业等行业。载人飞船系统采用三舱、两对太阳能电池板、升力控制返回和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它装有飞船自主飞行和在轨飞行所需的船上各子系统所需的设备和有效载荷。
航天器应用系统成功服务于天气预报。
1992以来,应用系统已完成近200个新型有效载荷的研制,200多个有效载荷装置分别参与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的发射和在轨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和管理系统运行正常。建成了系统集成试验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654380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式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计、太阳紫外光谱监测仪、太阳常数监测仪等一批先进的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1999年美国发射MODIS后第二个进入太空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并对此评价道:“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进入美国和欧洲。”神舟四号”多模微波遥感器在轨获取了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成功测试了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利用微波高度计对航天器进行精密定轨,可以达到我国低轨道航天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器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好评。在国内首次探测到全球重要环境参数的绝对量,系统监测了太阳和地-大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观测结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和微重力科学领域,开发了一些先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几十次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动电泳,以及空间微重力条件下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生长实验等,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学方面,在中国率先观测到宇宙和太阳在空间的高能爆发,在伽玛射线爆发的探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中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索水平迈上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与预报研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航天器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星雨事件等危害航天器发射的灾害性空间环境条件,保障了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宇宙飞船结构;
1,轨道舱呈桶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和宇航员的食物和饮水装置。轨道舱后端底部有一个舱门,宇航员可以通过这个舱门进入返回舱。轨道舱的外侧安装有两个类似鸟翅膀的太阳能电池翼,轨道舱所需的电能由这两个太阳能电池翼提供。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唯一舱室。飞船起飞、上升进入轨道、返回着陆,航天员都在返回舱里。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一个钟,它的舱口与轨道舱相连。宇航员可以通过这个舱门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座椅安装在舱内。当宇宙飞船起飞、上升并返回地面时,宇航员们正躺在他们的座位上。返回舱里还安装了航天员在飞行中需要监控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可以通过这些仪器随时判断和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必要时还可以手动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也是圆柱形的。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安装在舱内。它的任务是为航天器提供高速姿态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的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系统的一些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两侧还安装了两个太阳能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是密封舱段,与外界完全隔绝。里面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宇航员提供一个像地球环境一样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还安装了两个降落伞,主降落伞和备用降落伞,用于着陆。返回舱侧壁有两个圆形窗口,一个供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景象,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上行驶的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由长征2F号火箭送入太空。专家一致认为,火箭的功能和性能满足总体工程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质量问题已全部归零或有明确结论不会影响任务;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符合载人航天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蓄势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的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是0.97,安全性是0.997: 0.97。也就是说,100次发射中,可能只有三枚火箭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意味着1,000个火箭问题中,有3个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点。一般商用火箭的可靠度是0.91到0.93,没有安全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479吨:火箭和飞船重约44吨,其余为液体推进剂。所以火箭90%都是液体,大于人体的含水量。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62%: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需要62公斤的火箭。神六飞船比神五重,所以发射神六的火箭要重很多。
火箭核心直径3.35米:古罗马人用的是两辆马拉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凹槽。因为车轮宽度不一样,路上就有宽度不一样的沟。后来他们想统一轮距,于是以两匹马并排的屁股为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的时候也把轨道轨距定为1.435米,各国都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最大可以运输3.72米宽度的货物,去掉车壳后只剩下3.35米。所以标准铁路运输的火箭弹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进入轨道点的速度是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所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到复兴门的距离,全长6.7公里。7.5公里每秒的速度,相当于1秒从长安街东端跑到西端。
火箭的轨道近地球200公里,远地球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只有地球半径的十分之几。如果你站在地球之外,宇宙飞船似乎是在贴近地面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航天器和有效载荷提供符合技术要求的转运、组装、试验和运输设施;发射前为航天员提供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和实施载人飞船试验发射和上升飞行段的指挥、调度、监视、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和实施候梯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相关参数和图像;为载人航天发射区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一片绿洲上,西边是山,东边是河。这是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风水宝地。时至今日,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很多人都认为它在酒泉。事实上,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距离酒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是因为当时各国的导弹卫星发射场都避免使用真实地址,而且因为发射场位于大漠戈壁,很难选择一个知名的地名,而酒泉离发射中心最近,是历史上的名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导弹和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不仅要为神舟七号任务中的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支持,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包括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合测试和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合测试。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的七大系统中,测控和通信非常重要。例如,宇宙飞船就像一只风筝。分布在三大洋的测控站和远洋测量船是牵住风筝的线。地面控制系统就像一个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当运载火箭发射、载人飞船飞向天空并返回时,需要借助TT&C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定期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和处理,进行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的TT&C管理。这套TT&C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基TT&C站和海事王源远洋TT&C舰队组成,执行航天器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和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
中国的航天器TT&C系统已经形成了以Xi卫星TT&C中心为中心,以十多个固定站、移动TT&C站和王源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TT&C网络。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的航天器测控系统采用统一的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发射机、天线系统和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语音和电视信号。探月号角吹响后,中国航天TT&C网开始建设月球TT&C系统,探月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天线深空TT&C网,提高中国深空TT&C能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任务:
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随飞行、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技实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乘坐我国研制的“天妃”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根据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它将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上运行。
宇航员出舱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联一号”卫星的数据中继试验。
完成预定任务后,神舟七号飞船将返回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
“7”着陆点系统
航天器着陆场系统是指负责捕获、跟踪和测量航天器再入轨迹,搜索和回收返回舱,以及航天员出舱后的医学监督、医学救援和紧急撤离等相关子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新增加的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的落点进行捕获、分析和预测,然后组织快速接近返回舱,处置返回舱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地和海上紧急返回搜救分系统,海上救助区域部署专用救助艇和直升机,配备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飞行在300多公里高空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各种技术支持,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着陆点系统。前苏联有一次,飞船返回时,由于控制系统的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公里。结果飞船在离地一定高度着陆时,3名宇航员弹射出飞船(当时是降落伞着陆,不是飞船直接着陆),2名宇航员着陆,1名宇航员坠入森林。因为直升机无法在森林里降落,我们不得不紧急派伐木工到现场,在救人前为直升机打开停机坪降落。当时天气很冷,宇航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因此,除了飞船的控制和跟踪技术很重要外,飞船着陆场的选择和建设也很有讲究。
当然,飞船的着陆点不像伞兵的着陆点,在平地上画一个圈,做一个明确的标志。跳伞者控制他的降落伞并落入其中。航天器着陆点的选择远非简单,它的建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七日志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第一天,9月25日。
17: 30:航天员出征仪式。胡锦涛来到航天员公寓看望田歌,亲切看望正在执行任务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航天员,为他们作出了英勇的努力。
18点:三名航天员抵达发射场。确认技术状态后,航天员陆续进入神舟七号返回舱。
18: 35徐:翟志刚拿着指挥棒开始试操作。
21: 09,神舟七号发射进入1分钟准备,摆杆全部打开。
21: 09:火箭点火。
210: 10:神舟七号发射。
120秒点火后,火箭扔下逃逸塔。
点火第159秒,火箭一、二级成功分离。
在点火的第200秒,整流罩分离。
在点火的第500秒,第二级火箭被关闭。
点火第583秒,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21时22分,航天员报告太阳帆板展开,机体感觉良好。
21: 30,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21: 32许: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22: 07:神舟七号起飞后首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在轨运行安全。
23时19分:神舟七号飞船第二飞行圈期间,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入轨道舱工作。
第二天,9月26日。
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为近圆轨道。
10: 20,航天员开始组装和测试舱外航天服。
12: 00: 36至8: 46:王源六号首次精确测控神舟七号飞船。
12: 47至12: 59: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域。
26时5438分+0时47分,天妃和迎海两套舱外航天服组装完毕。
21时59分,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通话。
22时25分,航天员开始穿戴个人装备。
23时36分,翟志刚穿着中国自主研制的“天妃”舱外航天服首次亮相太空。
第三天,9月27日。
13: 57,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的准备工作。
15: 30:舱外服务气密性正常,气压阀正常。
15: 48,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舟七号轨道舱开始第一次减压。
14时左右,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出舱,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和配合翟志刚,景海鹏在返回舱值班。
16: 17徐:神舟七号与北京飞控中心通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结束吸氧排氮。
徐:航天员穿舱外航天服。
16: 24:出舱活动的所有重要步骤都已完成。宇航员准备好氧气、氮气和减压。
16: 26,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 kPa时,即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 39:在刘伯明和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进行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 48,翟志刚迈出了太空的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了。
16: 58: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轨道舱”。
16: 59: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5: 01:轨道舱正常关闭。
18: 32,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与神舟七号航天员进行了电话交谈。
19: 24:神舟七号飞船飞至31圈时,成功释放伴随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在航天器上进行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20: 16:伴随卫星拍摄了20分钟的神舟七号照片,图像非常清晰。
21: 45:神舟七号上的三名航天员与家人进行了一次对话。
第四天,9月28日
11: 06,航天员在舱内更换宇航服。
11: 00,约16: 00,三名航天员穿上舱内压力服准备返航。返回控制数据将被注入飞船。
11: 46,返回控制数据已注入飞船。
12: 51: 00,神舟七号返回舱舱门关闭,神舟七号返回阶段开始。
约15: 26,承担搜寻回收神舟七号飞船任务的车队已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出发,向主着陆场进发。
15: 59左右,四子王旗主降落区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各路口均有执勤人员把守。无关人员和车辆严禁入内。
16: 22左右,主着陆场地面搜救队正在向飞船理论着陆点开进。
16: 41: 00,各测控站进入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轨道10分钟准备。
16: 44,北京飞控中心发出飞船姿态调整指令。飞船曾一度就位。
16: 51,北京飞控中心宣布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
17: 02,主着陆场6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
17: 06,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着陆通知。
17:00 12:00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飞离。
17: 00左右,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待命。
17: 20,神舟七号飞船飞过中国上空。
17: 20,返回舱降落伞打开。
17: 21: 00,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指挥中心的通讯暂时中断。
17: 22,飞船进入主着陆场。
17: 24,飞船飞出黑色屏障。
17: 25,搜救人员在直升机里挂出牌子:搜救开始。
17: 25,三名航天员向地面报告感觉良好。
17: 36,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18: 22,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
18: 23,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成功出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