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领域,什么是瀑布效应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制度、规则、环境、观念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大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在战略规划、业务规模、公司治理、发展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前,世界高度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和冲突仍将继续,欧美模式也将继续遭遇挑战。国际社会将处于十字路口,中国的改革发展也将处于新的十字路口。
中国面临着更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凭借廉价劳动力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中国也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有廉价劳动力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产业转移。然而,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的深入,这种优势逐渐丧失,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如果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解决这个问题,今天的繁荣明天就可能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学会并善于用全球的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的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的思维规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今天的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的解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大公司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大横向和纵向分工,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商”,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 ~ 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商也产生了“瀑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把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变成了大公司的政策。因此,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整合和集聚,特别是“系统集成商”和“瀑布效应”的趋势,结合“十一五”规划研究制定国家竞争战略和产业竞争战略。我们应该着眼于全球化,从面向国内产业和平衡配置国内资源转向面向世界,着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一些重要产业的竞争力,借鉴欧盟和丹麦《里斯本协定》的经验,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通过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系统集成商”。
中国企业应通过合理有效的并购,加快产业竞争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虽然美国研究小组和剑桥大学辛格教授的研究证明,并购后被并购公司的业绩往往会下降,一般有60%是不成功的,但实践证明,并购是形成“系统集成商”的重要手段。例如,汇丰银行在过去五年中收购了全球500多家银行,英国石油公司从一家简单的石油公司迅速发展成为“超越石油”的综合性能源公司,英美资源集团在拉丁美洲成功收购,西班牙电信公司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公司,刚刚收购了英国电话公司,这些都是通过并购成为“系统集成商”的成功范例。
改善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
公司是市场经济成功的核心,公司治理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
公司治理的研究和运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合企业,“洋为中用”。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要迷信美国股市和通过股市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神话。由于制度模式不同,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各不相同,不能教条式地照搬。
公司治理的研究和运作应以发展为目标。公司治理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没有公司的发展,就谈不上治理结构。我们应该像BP、沃达丰、戴克、英美资源集团、西班牙电信、马士基集团一样,有一套发展战略和分步实施的措施,避免短期的企业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为全球性的“系统集成商”。
公司治理的研究和运作应与组织管理结构相适应。公司治理的具体实现依赖于组织管理结构,将制度经济学用于解决公司治理,将管理学用于解决组织管理结构是现代成功公司的普遍趋势。这种整合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效率,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和扩大管理范围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防范风险,通过压缩垂直管理层级,减少“多级”法人,防范多级委托代理带来的经营风险
加强企业R&D和自主创新
加强企业研发,强调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已经渗透到行业和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核心技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方面,坚持自主创新,完善以市场换技术等现有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差距大的时候,时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解决。当技术差距逐渐缩小甚至成为竞争对手时,国外公司就不会转让关键技术。唯一的出路是自主创新,要靠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来解决。如果不能自主研发解决这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我们的企业就很难成为国际化的“系统集成商”。
要重视建立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保护的有效机制。与欧美大公司的R&D体系和机制相比,我们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投入少,成果转化和保护不足,还表现在战略研发不足,比如汇丰去年在R&D上花了54亿美元,而戴克和米其林瞄准的是未来10 ~ 30年,以保证始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西门子和戴克公司转化和保护R&D成果的经验值得借鉴。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学会使用“精益”管理方法。精益管理的理论大师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是国际知名的管理理念创新者,精益企业协会的创始人和主席。这种管理方法是由日本丰田公司首创的,经过他的理论化,传播到了全球各个行业和领域,从制造业到医院、保险。关键是分析企业的所有流程,精简和去除不创造价值的流程和环节。优秀的企业用普通人管理一个优秀的流程,差的企业用优秀的人管理一个不好的流程。精益思想是流程再造的思想。这种思维与传统思维的最大区别在于,企业不再被视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从价值链的客户端开始对生产要素和流程进行逆向整合。他还警告我们,虽然中国有廉价劳动力,但这种优势可能会因为精益管理而逐渐丧失。我们应该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电力行业、军工企业和银行的业务流程。
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品牌战略。世界知名企业都重视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世界十大名牌不仅价值高,而且享誉全球。例如,可口可乐已经遍布20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上除OK之外另一个最常见的词,日销量超过6543.8+0亿杯,营业收入220亿美元,净收入48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品牌意识和战略落后5到10年。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据专家介绍,现代成功的公司都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尤其是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是经营理念的外在表现,本质上根植于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广泛渗透于各个环节。比如米其林公司是百年家族式企业,现在还在蓬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文化深入人心。相比之下,我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比较差的,还停留在口号式或者程式化上。
重视供应链管理加快物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化时代越来越重要,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重要的一环。马士基作为全球知名的物流运输企业,过去五年全球增长20%。他们认为,发展物流对中国意义重大,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目前中国物流成本很高。根据他们的计算,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超过20%,而美国、日本、欧洲发达国家分别只有9.9%、11.4%和10%。我国物流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国际网络、物流人才、政府监管四个方面。
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繁荣与富裕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节约型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解决能源和环保问题时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能源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制定能源战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长远来看,能源安全需要考虑能源使用的有效性和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解决能源安全,既不能自给自足,也不能停止发展。我们应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开发新能源,加快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中国能源应该实施综合战略。
企业在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肩负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近20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美国最富的20%和中国最穷的20%的差距从1980缩小到2000年的67倍。但是,目前我国内部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我国基尼系数从0980年的1.28扩大到2004年的0.45,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并加以解决。关于这个问题,哥本哈根商学院介绍了丹麦的发展经验。丹麦注重个人、企业、公共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充分发挥公共组织在培训、教育、协调劳资关系、制定公共政策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了高增长、高效率、高竞争力、高福利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市场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高效率问题。
加强国际风险研究和防范
关注风险,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经济交往规则的全球化和金融风险扩散的全球化。一方面,要注意规则变化带来的风险。以会计准则的变化为例,目前国际会计准则有趋同的趋势。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尤其是那些想去海外上市的公司,比如美国或者欧盟,应该对此认真研究,及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要重视和防范金融风险。剑桥大学的基兰教授认为,金融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但历史上出现过多次金融泡沫,比如亚洲金融风暴,可能还会再次发生。全球金融风险难以防范。为了规避风险,国际财团越来越多地进入那些监管不严格的地区和国家。虽然风险不会在财务上崩溃,但它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亚洲金融风险迅速扩大,从金融到经济和政治。中国也将面临这样的风险。要注意国际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以及新的垄断寡头。应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体系,从风险发现和报告到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并将风险管理的核心确定为公司治理、企业文化、风险纪律、信息和沟通四个要素。
关注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加强国际合作,重视美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力,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分析师斯蒂芬·罗奇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作为世界经济的四大引擎,只有中国和美国运转良好,但现在这两个引擎失衡了:一方面,中国的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美国的消费增长下降,中国出口总额的35%流向美国,这必然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如果出口继续增加,必然会引起进口国的不满,引发新的贸易摩擦和保护。一旦中国出口增速放缓,个人消费比重较低,无法快速增加,就不会刺激生产增长。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再次下降,必然导致通货紧缩。他甚至预测中国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7%。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贸形势的变化,尽早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国际经贸形势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
加快培养应对全球化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特别是加大企业高层领导的培养力度。企业领导者的高素质及其适应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控制能力是公司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键。没有国际化人才,就不可能有国际化企业。沃达丰首席执行官介绍了公司的人才战略。公司在培养和用人上,要求专业能力,跨区域工作能力,全球视野,能360度看企业。西门子、戴克、英国BP、英美资源集团、西班牙电信、马士基集团等国际公司。正在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就连西班牙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也聘请了麦肯锡等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高管担任俱乐部CEO。俱乐部的收入用了几年时间才大幅增长,去年达到年收入2.7亿欧元。因此,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还要更新观念,提高国际交流能力,选拔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