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1.扶贫济困;
2.扶老、救孤、爱病、助残、优抚;
3.抢救自然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
4.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5.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公益活动。
换句话说,慈善不仅仅是“捐赠”,更是“帮助”。比如学校或社区的志愿者定期去儿童福利院看望和陪伴孩子,或者企事业单位为残疾人捐赠设备。这些都是慈善机构。慈善不是财大气粗的人能做的事,而是人人都能参与的事。无论能力大小,有心做公益活动并付诸行动,就是慈善。
为什么慈善和扶贫关系密切?
今年“中国慈善日”的主题是“慈善聚焦扶贫,共创美好生活”,那么为什么慈善与扶贫息息相关呢?如前所述,慈善不仅仅指提供物质帮助,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志愿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扶贫放在突出位置,目的是突出鼓励和支持慈善活动扶贫,通过立法引导和聚集更多慈善资源进入扶贫重点领域。发展慈善事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有助于聚集社会救助资源,形成扶贫格局。因此,慈善事业是摆脱贫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慈善捐款一定要经过慈善组织吗?
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捐赠财产的行为。捐赠者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也可以直接捐赠给受益人。
捐赠人捐赠的财产应当是捐赠人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捐赠财产包括货币、实物、房屋、有价证券、股权、知识产权等有形和无形财产。慈善组织接受捐赠时,应当向捐赠人出具由财政部门统一监制(印制)的捐赠票据。捐赠票据应当载明捐赠人、捐赠财产的种类和数量、慈善组织名称和代理人姓名、票据日期等内容。捐赠人匿名或者拒绝接受捐赠票据的,慈善组织应当做好相关记录。慈善组织接受捐赠,捐赠人要求签订书面捐赠协议的,慈善组织应当与捐赠人签订书面捐赠协议。
经常在网上看到各种呼吁捐款的信息。
谁能发送这些信息?
网上常见的号召捐款的信息有两种,一种是个人是发起者,一种是慈善组织是发起者。如果个人是发起者,而捐助者是发起者本人或其近亲属,这种行为就是个人的求助行为,不被法律禁止。如果发起人不是捐赠人或其近亲属,则有非法集资的嫌疑。
慈善组织在网上号召捐款,是慈善募捐的一种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慈善募捐有相对严格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应当具有公开募捐的资格。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采取:
(1)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
(二)举办义演、义赛、义卖、义展、义卖、慈善晚会等。对大众而言;
(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和其他募捐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慈善组织采取(1)、(2)方式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管辖范围内进行。确需在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管辖范围以外进行的,应当向开展募捐活动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上发布募捐信息,也可以同时在其网站上发布募捐信息。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者应当对使用其平台的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