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钱伯斯的职业发展
思科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技术,更在于价值观、文化观以及注重发展速度和环境的管理团队。尤其是其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钱伯斯先生,更是“以人为本”的典范。他愿意和同事、员工、客户沟通。如果他是老板,他就是长辈,他的领导风格正是未来CEO必须具备的。至今仍有一段佳话流传。当时,在他加入思科后不久,钱伯斯匆忙参加了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但他迟到了,因为在此之前,他接到了一个沮丧的消费者的电话。钱伯斯耐心地听完了他的问题,并帮他解决了问题,然后赶到了会面地点。
钱伯斯曾经有过做推销员的经历,这让他时刻关注每个人的感受。BarbaraBeck是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当她回忆起钱伯斯想把她从人力资源经理的位置提拔到现在的位置时,她总是感慨万千。当时她很犹豫,因为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没有足够的自信。她认为自己的经验不足以胜任这么大的企业,但钱伯斯非常果断地对她说:“芭芭拉,放心去做就好。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你的能力,不能解决你的后顾之忧,思科就不能称之为国际化企业。”
思科有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全员期权方案:40%的期权给普通员工,而不是高级管理人员。一个普通员工,只要干了12个月,平均就能赚到30000美元的股权。几年前,作家JoeFlowers在一本书中写道,“为什么思科的员工总是面带微笑?”他甚至怀疑这些员工是不是都被洗脑了,然后他做了一道算术题:“如果你早在1992就在思科工作,是高级系统工程师,你就被分配了5000股左右。如果你一直持有这些股票,到现在,它的股息已经超过240万美元,足够你在硅谷买几套房子了。”最后,乔·弗洛拉说:微软可能还有几个亿万富翁,但思科的亿万富翁越来越多了。难怪那些员工每天都很开心。1999年,思科员工持有价值4.39亿美元的蓝筹股。
此外,钱伯斯还非常看重思科的核心价值观——像偏执狂一样关注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当钱伯斯还在IBM和王安电脑公司工作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只有适应用户的需求,及时改变产品路线,才能在这个稍纵即逝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钱伯斯对思科进行了两项重大变革。第一,他关注市场和客户,根据客户的要求决定技术的方向。在过去的10年里,思科七次改变方向,客户迁移到什么样的技术和产品也随之改变。由此,思科从一家只生产路由器的公司变成了一家生产25种网络通信设备的公司,销售额从7000万美元增长到18亿。二是细分市场,争取每个产品领域的第一或第二的位置。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做不了,就和你的合作伙伴合作,实际上就是收购或者兼并对方公司。据说思科第一次收购是因为它的客户需要一家公司的产品,所以决定收购这家公司。到今年7月,思科已经收购了61家公司,耗资数百亿美元。仅在2000年,它就通过收购或换股的方式合并了22家公司。自从思科转向IP电话网络业务后,它开始购买软件和生产调制解调器的公司。当然,除了现金,他们还用“思科钱”,也就是思科股票。简而言之,“客户需要,我没有,那就买吧”已经成为思科收购活动的一个标配。
思科最关注的是那些在某些技术上领先它一两年的公司,它会通过收购的方式来收购它们,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思科的品牌、销售力量和市场主导地位,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技术的优势。目前思科的这一策略非常有效,使其像风一样在不同领域占据15市场。最传奇的是收购了当时生产光纤设备的公司CerentCorp。1999,钱伯斯见到了这家新成立的公司的CEO罗素先生,直接问他:“告诉我,我可以出多少钱买下你的公司?”拉塞尔先生幽默地回应道:“告诉我,我要花多少钱才能让你放弃这个想法?”最终,思科以价值69亿美元的股份收购了这家当时两年销售收入超过654.38+00万美元的小公司。
思科经常收购或兼并其他公司,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何留住被收购公司的人才,以及如何整合不同类型被收购公司的文化。思科的企业文化对人才相当包容,不论年龄、性别、肤色、宗教信仰。只要有才华,就会被重用。以1999年8月收购Cerent公司为例,公司300名员工中只有4人辞职。这次69亿美元的合并是思科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每留下一个员工,就相当于每留下一个员工2330万美元,简直是天价。当然,更准确地说,除去其他费用,每个员工的成本从5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不等,但这也很说明问题。在IT行业,所谓的收购,其实就是对人才的收购。如果不重视被收购的人才,他们肯定会选择离开,那么收购就失去了核心价值。思科的竞争对手完成收购后,40%到80%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顶级工程师会离开。而在思科,这个比例只有7%。
但站在钱伯斯的立场上,他认为思科已经引领了第一代互联网的革命,而且仍将引领第二代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领域都将被打上思科的标签。有趣的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CEO。尽管他吸引了众多媒体和世界的关注,但他仍然认为思科之所以能保持竞争优势,不在于其技术、M&A手段和成功的商业运作,而在于其人力资源。每当谈到人的重要性时,钱伯斯的态度就会变得非常严肃,但他也很有野心。他一心要把思科打造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