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是什么意思?
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第一枪”。2014年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的主题是“简政放权”。一年多来,国务院取消了5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本届政府成立之初,承诺在任期内将现有的1700项行政审批事项至少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
这一轮简政放权,要求中央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建立权力清单制度,锁定改革和管理的底数。分权的对象不仅包括下级政府,还包括社会和市场,改革的视角更加全面。及时修订法律法规,确保简政放权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衔接,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使改革布局更加周密。不仅力度和速度空前,改革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简政放权,就是要精简束缚市场主体的“隐形枷锁”和错位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同时释放企业全社会的活力、发展动力和创造力。
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确保改革的“蹄疾而步稳”,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改革决心。很多地方都在推行两张清单:一张是政府自身的“权力清单”,一张是企业投资者的“负面清单”。放管并重,既要积极放开,又要认真负责地管好该管的事,以更有效的管理推动更积极的放开,使政府职能转变见成效。
扩展数据
背景
“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是简政放权,凸显了新一届政府改革的勇气。这种勇气,根源于对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人民和市场的充分信任。简政放权,就是腾出手来抓大事。当前,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转变,这关系到民生利益。形势迫使我们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入手,理顺权力运行关系,减少甚至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初级阻力。“放开应该释放的权力”,就是要激发体制及其潜力,让改革释放更多活力,让人民享受改革红利,这是拉动内需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每当经济发生大的变化,政府总是率先做出自己的改变。如何处理发展与改革的关系,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成为* * *共同思考的问题。
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李克强总理用“简政放权”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把思想和精力统一到中国梦上来,为实现“中国梦”积蓄了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