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分类

l字头列车:临时列车,拼音首字母,一般是在春运高峰或节假日高峰期间增加的临时客车,变速80至140KM/H/h。

K字头列车:即特快列车,“快”的拼音首字母一般为红皮车,即红色车身的速度一般为120 km/h,K字头最为熟悉和常见。如沈阳北至成都的k388次列车。

t字头列车:特快列车,“特”的拼音首字母,一般为蓝色皮车,即蓝色车体的速度一般为140KM/H,如T12沈广列车。车站一般是大站,小站不停。

z字头列车:即直达快车,拼音首字母为“直”,一般为蓝色车身。从始发站直接到终点站,或者中间只有一两个大站,大部分都是满卧铺,偶尔有硬座票。速度一般是160KM/H,比如北京到哈尔滨的Z1,中间只有秦皇岛站。

d字头列车:即动车组列车的首字母“动”,一般为白色,属于新型列车。速度一般在200KM/H到250KM/H,甚至最高300 km/h,比如D316次列车。

g字头列车:即高速动车组,拼音首字母为“高”,一般为白色车体,运行速度300 km/h以上。

c字头列车:即城际快车,城市的拼音首字母,一般为白色,运行速度一般与G字头相同,如北京到天津的城际列车,两个大城市的短途高铁列车。

扩展数据:

高速动车组的诞生过程

2004年,中国铁道部对国内铁路进行提速,向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订购了60列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后来,它们在中国快速铁路上运行,而不是高速铁路。2007年,CRH出现在中国铁路第六次提速中,也是在中国快速铁路上运行。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即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在此之前,有6003公里的高速铁路路线。运行在中国高速铁路上的是一种特殊的高速动车组,最低时速250公里。

在CRH380之前,CRH,C版(CRH2C和CRH3C)代表高速版,A代表普通,B代表大编组(16车),E代表卧铺动车组,G代表寒冷。

CRH2C是中国第一个高速列车型号,也就是第一个高速动车组。

我国掌握了高速动车组的核心技术,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动车组全部为我国自主研发制造,整车国产化率超过85%。从2010开始陆续发货。

由中国北车旗下的长春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和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分别为40辆和60辆。目前,设计工作已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