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差异与整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相关性研究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结构特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1]。许多学者对滞后的原因做了有意义的研究。作者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以论证区域发展差异与城市化水平总体滞后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经济体系实际上是由几个独立的、发展特点不同的区域经济组成的。每个局部区域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但整体的特点不一定代表每个局部区域的特点。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对城市化发展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总量分析上。对区域差异的分析和认识,可能会更准确地把握总量和总体特征。
2.关于城市化水平“滞后”原因的各种观点
对于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有以下观点:
2.1户籍制度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在我国,户籍制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口管理的意义,而是与居民的政治经济利益分配紧密结合,在职业、住房、教育、福利、土地、社会地位等方面设置了人口自由流动的壁垒。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2在二元经济体制下,“进厂不进城”的特殊工业化道路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基础的。这种工业化方式削弱了工业化对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带动作用。对此,石等许多学者都作了深入的探讨[2]。
2.3农村土地产权的转移。目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没有赋予农民处置和转让土地的权利,同时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农民向城市迁移。因为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作为生存保障,不愿意永久迁移,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曾永昌(2001)[3]郑凌云(2003)[4]等人提出了这一观点。
2.4劳动生产率问题。叶裕民(2002)[5]称之为“工业化的结构性弱点”,即轻重工业的技术结构不合理。总的来说,重工业技术密集,劳动生产率高。而在中国,轻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重工业,这主要是由于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注入,使轻工业以后发优势站在了一个起点上。结果,本应取得技术进步的重工业没有实现技术进步,而本应大规模吸收劳动力的轻工业技术进步很快,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吸收作用。
2.5还有中国发展历史的战略和认识的原因。王小路和夏晓林[6]指出,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忽视和抑制,使大多数城市成为功能不全、结构失调的简单工业基地。1960 ~ 1970年代为备战而实施的“山、散、洞”三线工业建设布局政策,也使工业进一步远离城市,失去了基础设施的支撑,影响了城市发展。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和揭示了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令人信服。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多变化。目前中国经济相当市场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人口迁移管理、产业发展政策都与过去有很大不同。
3 .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拉动作用的边际递减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可以证明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驱动作用存在相似性。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关规律,突出体现在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对数曲线关系上。在1970 ~ 1980年代,钱纳里[7]、周一星[8]等人都论证了这一点。作者[9]也研究过这个问题。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拉动作用是不同的;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较高水平时,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下同)的进一步增长将不再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显著提高。图1是基于世界上1999个国家的数据得出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对数关系模型曲线。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其内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基本符合这种对数曲线关系。2000年中国各省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为0.941,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一般关系曲线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会逐渐提高。但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这种带动作用逐渐降低。表明曲线逐渐收敛,曲线上各点的斜率逐渐减小。
如果把单位人均GDP的变化所对应的人口城市化率的变化(△ULR/△GDP是曲线上各点的斜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带动效应的指标,那么这种效应是递减的。如图3所示:在经济发展初期,单位GDP的增长对城市化的边际带动作用比较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边际带动效应会逐渐降低,如图3所示。
这是因为,在城镇化的起飞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非农部门的增量扩张,人口转移主要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之间进行——主要是从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和服务业人口转移,对城镇化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经济增长的推动来自于非农部门内部分工的深化,科技和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发展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经济进一步增长对城市化外延发展的带动作用将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