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驰知识产权
Gemera日内瓦全球首映
以前我们说起科尼赛克这样的超跑品牌,总觉得离中国很远,但这一次,我们在Gemera上有了非常鲜明的“中国身份”。是中国恒大在5438年6月至去年10月成为科尼赛克在AlpraazAB的大股东后发布的首款车型,由科尼赛克和恒大联合开发。这款车的设计者是世界顶级汽车设计师?萨沙。塞利帕诺夫,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恒驰汽车的总设计师,恒驰是恒大的汽车品牌。
同时,GEERA上还有更多硬核的中国元素。作为一款顶级新能源超级跑车,GEERA上的核心部件之一——电池,采用了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研发生产的最新一代产品,而另一个重要部件——逆变器,则由恒大控股的荷兰e-Traction公司研发生产。虽然Gemera全球限量300辆,但作为恒大造车的第一个成果,恒大的行业整合优势已经显现,其造车逻辑也得到了初步验证。Gemera的发布也意味着恒大的造车进入了实用阶段。
之前大家对恒大造车的印象还停留在去年底那场史诗般的签约仪式上。在那次签约仪式上,许家印提出恒大“要在3-5年内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甚至怀疑恒大是不是真的没有造车,是不是真的造车了,看不了广告,更看不了PPT,而是是否已经具备了造车的基本要素。
1?恒大造车的硬实力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打造顶级新能源超跑,说明恒大有造车的实力,而工厂是造车必须过的第一关。
在制造领域,恒大早已完成布局,现已在广州、上海、天津、沈阳等地建立生产基地。所有的工厂都是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的高端智能工厂,采用世界顶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这些工厂为恒大制造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保障。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门槛没有传统燃油车高,但是对技术的需求并没有改变。传统企业可以依靠强大的R&D体系来完成技术积累。对于恒大这样的跨界造车企业来说,技术积累的时间并不多。许家印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以前是搞房地产的,我们(在汽车行业)很穷。怎么能和一些有百年历史的汽车企业比呢?不能谈弯道超车。我们称之为在其他车道超车。这是恒大的造车之路。”
恒大变道超车的一个思路就是“买中买”。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三电领域”,恒大通过收购合作完成布局,如收购康奈新能源获得三元锂电子技术,收购荷兰E-Traction和英国Protean获得轮毂电机技术,从德国本特勒集团和FEV集团购买完整的电动汽车底盘结构及其知识产权。在最重要的造型领域,恒大一口气签下了来自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15名世界级汽车设计师,实现了15款车型同步研发的壮举。
一年多来,恒大已经完成了资质、工厂、技术等造车基本要素的积累。此前,通过入股中国大汽车,恒大已经完成了汽车销售和服务板块的布局。在所有的造车新势力中,这种效率和机动性是无人能及的,其产业链深度堪比大部分传统车企,是典型的务实作风。
2?恒大造车的软实力
当然,光靠硬件不足以造车,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质疑恒大造车,觉得恒大没有汽车基础,甚至工业基础。虽然恒大之前没有汽车产业基础,但作为一个多元化集团,恒大早已进军制造业,拥有非常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这正是造车所需要的。如今,汽车早已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行业,闭门造车早已成为过去。即使是世界顶尖的汽车公司,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依靠合作来增加实力。
许家印曾经说过,一个企业要想在一个行业内快速做大做强,就必须整合行业内最优秀的资源,与世界顶尖企业合作。在造车领域,恒大集结了全球顶尖资源。再加上恒大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经验,造车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恒大在体育方面的成功,尤其是排球和足球,也充分说明恒大拥有强大的跨界经营能力。Gemera的发布也意味着恒大的产业整合优势完全可以打造世界顶级的新能源超跑。
同时,没有汽车产业基础,就意味着没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恒大更容易成功。典型的像特斯拉,作为传统燃油车行业的颠覆者,之前没有汽车行业背景,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导品牌。现在的造车新势力,像小鹏、蔚来,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前没有汽车行业基础,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从决定造车到现在才两年多。恒大建立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也体现了恒大将产业整合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勇气。
此外,恒大造车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不差钱。汽车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更何况一款车型从立项到上市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仅仅是工厂建设,就要花费数百亿元,超出了一般企业的承受能力。恒大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保驾护航。根据此前公布的计划,恒大计划在2019年至20210年分别投入200亿元、15亿元、10亿元用于造车,仅2019年上半年就已投入14亿元。
3?写在最后
目前汽车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时期,需要恒大这样有决心、有实力的玩家参与进来。Gemera只是恒大在造车领域迈出的第一步,首款真正的恒大汽车即将面世,它的到来将刷新人们对造车新势力的认识。在造车领域,如果说恒大以前是实力派,现在会被赋予新的标签——实力派,行动说明一切!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