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爷爷的文字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1930,北京人。
1953年秋,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偏远的安江农校,开始了他的农业科技教育和科研生涯。
50年代末,学校派他到千阳县带学生劳动锻炼。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贫穷就像秋天多云的雨和雾,笼罩着他的头。
他住在农民向福才的家里。
一天傍晚,向福才带着一袋小米回来了。
他问:“这小米哪来的?”
回答福彩:“是八面山的五谷。”
“什么样的?”
“南特。”向福彩叹道:“袁老师,贵校君子,顶灯圣人,农夫盼的是好种子!”
听到向福才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他教授农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但未能培育出适合山民的优良稻种。改运势换良种,空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来回就是四十公里!
…………
我们怎样才能让人们不挨饿?袁隆平对此深以为然,忐忑不安。
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他的科学实验。
他从干粮作物开始研究,收效甚微。从1964开始,他转而研究水稻。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国际上,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90多个国家种植大米。也就是说,对水稻的科学研究具有世界意义。
袁隆平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其实这个重大问题国外早就研究过了。1926年,美国科学家琼斯首次报道了水稻杂交的优越性。1962年,印度科学家进一步提出了将水稻下一代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设想。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花器官小,异花授粉非常困难,这让很多有这种想法的国际科研人员失去信心,放弃或中断了研究。而袁隆平选择了这个大题目,前面的路该是多么曲折和艰难啊!
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袁隆平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其特点是雄蕊退化,而雌蕊正常,俗称“母粒”。
第二步,找一个特殊的水稻品种作为父本,给母粒授粉,使其育成的后代都保持雄性不育的特性,这就是保持系。有了保持系,不育系就可以代代相传,大量繁殖。
第三步,找一个水稻种子与雄性不育系杂交,使杂交后代恢复可育性,称为恢复系。有了恢复系,杂交种子可以大量生产。
袁隆平通过“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思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他乔装上阵,还没站稳脚跟,冷峻就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辩,也不辩解,依然决心进行他的科学实验。
袁隆平从65438到0964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袁隆平所有的实验锅碗瓢盆都被砸得粉碎,心爱的幼苗要么被摔成几块,要么混着湿泥和污水。面对这悲惨的一幕,他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幸运的是,他的两个忠实支持者藏了四盆实验苗。袁隆平珍藏着劫后余生的四盆秧苗,到1968,已经发展成了四块稻田。
为了照顾这个来之不易的“秧娃”,袁隆平像慈母一样守护着秧田。然而,就连他视为生命的四分水田,也在一个周日的早晨被一扫而空。
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上,像疯子一样在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疯狂地奔跑。当他走到一口深井时,他似乎发现了什么。他脱下衣服,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里面有几棵幼苗。
…………
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的大力配合下,三部门成功配对!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只有三系匹配成功,才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这是古今中外都没有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
袁隆平又要继续战斗了,因为科研的目的是应用。无法解决问题,袁隆平带领部队投入战斗,克服优势障碍和种子生产障碍。1974年冬,仅湖南就组织万余人横渡琼州海峡。然后,各省组织了两万多人去海南。任命袁隆平为海南制种军总顾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培育了500多个水稻品种。但没有一个改良品种推广得这么快,取得这么好的效果。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208万亩,1989年增加到近2亿亩。13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达12.56亿亩,增产粮食约1000亿公斤,增收近300亿元。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357公斤,杂交水稻441公斤,亩产增加84公斤。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也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
1987年3月5日,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向袁隆平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时说:“我们称袁隆平先生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带来了好消息!”
4月65438日至4月0989日,袁隆平应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邀请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
主席台上,袁隆平用流利的英语宣读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论文,并回答了大会提出的问题。与会者对袁隆平精彩的学术报告和答辩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袁隆平演讲结束后,幻灯片上播放着“杂交水稻之父”的字幕和他的头像,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欢呼和掌声。
美国一家电影公司专门为杂交水稻拍摄了一部名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的彩色纪录片。影片称赞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解决了全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多次到国外讲学,传授种子生产技术。他走遍了五大洲和四大洋。
中国杂交水稻的花在全世界结出了丰富的果实,最高产量比当地品种高出50%,一般高出20%至30%。
杂交水稻的出现是世界奇迹。甚至有人说,杂交水稻是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鉴于杂交水稻研究的技术难度、理论高度、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对这一重大发明进行了评审,并报国务院批准,决定将特别发明奖授予以袁隆平为首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特殊发明奖。
紧接着,袁隆平接连获得三项国际大奖,分别是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1985发明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1987科学奖;1988皇家让-克洛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