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的节日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的起源和传说
春节和年这两个概念的原意来自农业。在古代,人们把山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Hebe:“年,五谷熟。”。夏商时期,夏历产生,以月亮的圆缺为月,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为新月,正月初一称为一年的开始,也称为年。年号始于周朝,正式定于西汉,延续至今。然而,在古代,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近代中国辛亥革命胜利,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使用夏历,机关、厂矿、学校、团体实行阳历,阳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1日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在国际上使用公历纪元,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公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是在立春前后,所以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春节”,俗称农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腊祭祭祀仪式,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辞旧迎新、迎新祈福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夜过年。
守岁是旧年最后一夜熬夜迎新年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忍年”。探究这一习俗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物散布在山林中。人们称他们为年。它的外表狰狞,本性凶残,专吃鸟兽和昆虫。它每天都在变口味,从磕头虫到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那就是每365天去人们集中聚居的地方品尝新鲜的食物,出没的时间是天黑以后,黎明时公鸡一叫,就回到山里。
确定了年肆虐的日期后,人们就把这个可怕的夜晚当成了一个关口,称为年,想出了一整套关闭大年初一的办法: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饭,关好火,把炉子打扫干净,然后把所有的豇豆捆起来,把房子的前后门封好,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个晚饭是不确定的。除了要请全家人一起用餐,以示和谐团聚,还要在用餐前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平安度过一夜。吃完饭,谁也不敢睡,坐在一起聊天壮胆。渐渐养成了除夕不睡觉的习惯。
守岁之风兴起于南北朝,梁代不少文人都有守岁诗。“一夜连两年,五小时分两年。”人们点燃蜡烛或油灯,彻夜守夜,象征着赶走所有邪恶的疾病,期待新的一年好运。这种习俗代代相传。
春节传说2:万年造历论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万年的年轻人,看到当时的节日比较混乱,就有了一个精确设置的计划。但是他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在山上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树荫下。影子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日晷来测量一天的时间。后来悬崖上滴滴答答的泉水启发了他,他开始做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久而久之,他发现每三百六十天,四季会循环一次,天气的长短也会重复。
当时的国君叫祖逖,经常被变幻莫测的天气所困扰。知道了一万年后,他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帝,向祖逖解释了日月运行的真相。祖逖听后很高兴,觉得有道理。于是我离开万年,在天坛前建了日月亭,又建了日晷台和漏壶亭。我希望我能精确地测量太阳和月亮的规律,计算出早晚的准确时间,并创造出一种历法来造福世界人民。
有一次,祖逖去了解万年历的进展。当他登上日月神坛时,他看到天坛旁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360,从头再来。
草木分四季,一年有十二圈。
得知万年历被创造出来,我亲自登上日月阁探访万年历。万年指着天象对祖逖说:“现在十二个月了,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请为君造节。”祖逖说:“春天是一年的第一年,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经过多年的长期观察和精心计算,他算出了准确的阳历。当他向他的继任者展示阳历时,他被银须覆盖。君主深受感动。为了纪念一万年的功绩,他把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把它命名为日月寿星。以后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挂上寿星图,据说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第三个传说: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约1000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历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集》、《燕京岁时年谱》等著作,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符涛”。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有一个鬼世界,里面有一座山,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一鸣,夜游的鬼魂就会赶回鬼域。鬼域之门位于桃树区的东北方向。门边站着两个神,分别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一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会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芒草做成的绳子绑起来,送给老虎。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于是人们把它们雕刻成桃木,放在家门口,以辟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红木板上,认为这样做也能消灾。这种红木板后来被称为“符涛”。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红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杀煞之意,二则表达美好祝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他们还在象征幸福和好运的红纸上写对联,并在春节期间贴在门窗两侧,以表达人们对来年好运的良好祝愿。
为了祈求家族长寿,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持着贴门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了两个门神,所有的妖怪都会害怕。在民间,门神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认为长相奇特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气质和非凡的技能。他们正直善良,捉鬼捉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钟馗,这个被人们推崇的捉鬼人,就是这样一副奇怪的样子。所以民间的门神总是怒目而视,面目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兵器,随时准备与胆敢上门的鬼怪作战。因为中国房子的门通常是两个相对的,所以门神总是成对的。
唐朝以后,除了和,人们还把唐朝的两位武将秦和尉迟恭当作守门人。相传唐太宗生病,听到外面鬼叫,彻夜不眠。于是他让两位将军手里拿着武器到袖手旁观门口,第二天晚上就没有鬼魂骚扰了。后来,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种习俗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2.冬季至日节
冬季至日节的起源和传说
冬季至日节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一直流传至今。鲁甚至说,冬天的至日有一年那么大。这表明古人非常重视冬季至日。人们认为冬季至日是阴阳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祝福。在汉代,冬天的至日是“冬节”,政府举行一个叫做“贺冬”的祝贺仪式,这是一个例行的节日。《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日前后,君子居安思危,不肯听政,择吉日而后省事。”所以这一天,朝廷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关闭,出差歇业,亲朋好友互相送饭,互相拜访,开开心心过一个“安静”的节日。
在唐宋时期,冬天的至日是祭祖的日子。这一天,皇帝到郊外举行祭天仪式。在这一天,人们必须祭拜他们的父母。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庆祝冬季至日。
冬季至日传说之一
以前老北京有句话叫“冬天的至日馄饨,夏天的至日面”。相传汉朝时,北方的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有匈奴部落和屯部落两个首领,非常残忍。百姓深恶痛绝,便用肉馅包成一角,以“浑”“吞”之音称之为“馄饨”。讨厌吃饭,求平息战乱,过太平日子。因为馄饨最初是在冬天的至日制作的,所以每个家庭都在冬天的至日吃馄饨。
吃“冻耳朵”是河南人在冬季至日吃饺子的俗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饮食习俗?相传南阳大夫张仲景在长沙当官。他晚年退休的时候,是一个多雪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村民衣衫不蔽,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难过。他让弟子们在南阳关东搭了一个药棚,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来切碎,用皮袋把耳朵成像,然后放下锅里煮,做成一种叫“祛寒矫耳汤”的药,给百姓吃。吃了之后,村民的耳朵就好了。后来,在冬天的至日上,人们模仿并烹饪,于是形成了“捏耳朵”的习俗。后来人们称之为“饺子”,也有人称之为“扁食”、“方便面饺子”。也有人说,人们吃了冬天的至日后不会被冻在饺子里。
冬天的传说至日2
据说在至日吃狗肉的习俗始于汉代。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天的至日上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特别好吃,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在冬季至日吃狗肉的习俗。现在,人们在冬天的至日吃狗肉、羊肉和各种有营养的食物,为了来年有个好兆头。
冬天的传说至日3
在江南水乡,有一个习俗,冬天至日的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红豆和糯米饭。相传,有一个叫* * *龚的人。他的儿子既无能又邪恶,他死在了冬季至日号上。死后成为疫鬼,继续祸害百姓。然而,这种疫鬼最怕红豆,所以人们在冬天的至日上煮红豆饭,以驱除疫鬼,防治疾病。
3.端午节(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这里仅列举以下四种:
从纪念屈原说起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起用人才、赋权,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岗,被赶出京城,流放到元、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征服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痛不已,却始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用药把龙水兽打晕,才不会伤到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从纪念伍子胥说起。
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著名的楚国人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胥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杀父仇人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被越国屠杀,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胥,忠臣,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然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好,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出自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作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图腾祭祀起源于古代越族
现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几何版画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据专家推断,残存的氏族是历史上崇拜龙图腾的氏族——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不断纹身的习俗,生活在一个水乡,并把自己比作龙的后代。其生产工具中,有大量的石器,也有铲、凿等小型青铜器。作为日常用品,用于烹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们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期,越人仍有100多人,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的祭祀祖先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汉族,其余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4.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的起源和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元宵节观赏始于东方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正月十五,和尚们观舍利子,点灯拜佛,让所有的士绅和老百姓都挂灯。后来,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盛大的民间节日。这个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汉文帝时,曾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万物的神。司马迁在创制《太初历法》时,就已经把元宵节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夏媛节。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官分别是天、地、人,天官高兴,元宵节要点灯。
元宵节的节日和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伸和扩大。就节日的长短而言,汉代只有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从八月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晚上,一共十天。与春节相连,白天是城市,热闹非凡,晚上灯火通明,蔚为壮观。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灯光,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龙、舞狮、旱船、踩高跷、跳秧歌等“百戏”,但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几个有趣的传说:
灯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到处都有许多凶猛的鸟兽伤害人和牲畜,所以人们组织起来打败它们。一只神鸟被困并降落在地球上,却意外被一名毫无防备的猎人射杀。天帝得知后非常生气。他马上下旨,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烧了地,把所有的人畜财物都烧了。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着百姓无辜受苦,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湘云赶到人间告诉人们这个消息。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时,犹如当头一棒。我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过了很久,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家家户户都装饰房屋,放鞭炮,放烟花。这样天帝就会认为人被烧死了。”
大家点头说好,就准备分头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皇帝往下看,发现连续三个晚上,世界都是红色的,噪音震耳欲聋。他以为是大火的火焰,而且很快。这样,人们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一成功,每家每户都在正月十五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一天。
汉文帝为纪念平陆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为了纪念平陆而设立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婴做了汉惠帝。惠帝天生软弱,优柔寡断,权力逐渐落入吕后手中。惠帝死后,独揽朝政,把刘的世界变成了鲁的世界。旧朝臣和刘的宗室深感愤慨,但他们都害怕的残酷,不敢说出来。
吕后死后,朱吕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害怕受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大将军的家中,他们秘密集结,密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的江山。
这件事传到了刘氏宗室的齐王刘囊的耳中。刘囊为了保护刘的国家,决定与朱吕作战。然后,他联系了开国元老周波和陈平,并计划除掉吕禄。终于彻底平定了“朱吕之乱”。
谋反后,群臣拥立刘邦的次子刘恒为帝,称他为文帝。文皇帝对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印象深刻,把平定“朱禄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北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从那以后,正月十五就成了一个流行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东方朔和元宵女孩
这个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一个名叫东方朔的宠臣,他善良、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好几天大雪,东方朔去御花园为武帝折梅花。一进园门,就发现一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自尽。东方朔冲上前去帮忙,问她为什么要自杀。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妹妹。自从入宫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家人。每年春天来临时,我都会比平时更想念家人。我觉得在父母面前,宁死也不孝顺。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并向她保证会努力让她与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离开皇宫,在长安街上设立了一个占卜亭。很多人都争着找他占卜。没想到,大家要的是“正月十六火烧我们”的签名。顿时,长安城内一片恐慌。人们正在寻求灾难的解决方案。东方朔说:“在第一个月的第十三天的晚上,火神会派一位红衣女神来拜访地球。她就是下令火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写的诗给你,让皇上做点事。”说完,便扔下一根红柱子扬长而去。老百姓捡起红帖,赶紧送到宫里报告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长安正在抢,内廷正在被火烧,火烧了十五天,宵夜红了。”他害怕极了,急忙邀请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想了一会儿,说:“我听说火神喜欢吃汤圆。宫里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让元宵包饺子。香火和供品万岁,命令京都家家包饺子,一起拜火神。然后告诉臣民十五晚上一起挂灯,全城放鞭炮放烟花,好像全城都是火,好让玉帝上当。另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看灯,他们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梁武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命令他按照东方朔的方法去做。
正月十五,长安城内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游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看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讶地大叫:“元宵!元宵节!”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经过如此忙碌的一夜,长安平安无事。汉武帝喜出望外,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为火神做汤圆,正月十五全城张灯结彩,燃放烟花。因为元宵做的饺子最好吃,所以人们称之为元宵,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
5.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豆”的说法。农业谚语“植树不如清明”。后来,随着清明和寒食的日子临近,寒食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成为清明的一种习俗。清明那天,不放烟花,只吃冷食。
有一个关于冷食的传说:
据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她的儿子继承王位,对王子下了毒手,申生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天谴而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遭受了屈辱。本来和他一起出去的朝臣,大部分都是陆续出去的。只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他。其中一个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了过去。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也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上台后,除了介子推之外,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赏赐。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辩护。晋文公突然想起往事,感到内疚,立即派人要求介子推带朝廷受赏为官。然而,几趟下来,介子推不动了。晋文公不得不去讨好。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时,他看到门是关着的。介子推不愿见他,早已背着母亲躲在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去搜绵山,但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把火烧山放了,三面放火,留下一面,火烧起来介子自己就出来了。晋文公下令提升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扑灭后,介子终究没有被推出来。上山一看,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会儿。然后把尸体埋了,发现介子推的后背被一个柳树洞堵住了,好像有东西。抽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件裙子,上面有一首血诗:
我希望你的主人永远是清楚的。
与其陪你当劝谏者,不如当个鬼不见。
如果你的主人心里有我,记得我经常自省。
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
晋文公把带血的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埋在烧焦的柳树下。为了纪念介休,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休山”,并在山上修建祠堂,将火烧山获释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
临走时,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树,在宫里做了一双木屐。他天天看着它,叹息道:“真可惜。”“第一步”是古代人的下属在上级或同级之间互相尊重的称呼,据说就是由此而来。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他的大臣们穿着便衣去远足,以表达敬意和哀悼。走到坟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树复活了,有成千上万的绿枝,在风中起舞。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毕恭毕敬地走到他面前,慈爱地捏了一根树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祭祀结束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把它命名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经常随身带着一本血书作为纪念,鞭策自己掌权。他勤政清廉,努力把国家治理好。
从此晋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对功勋卓著、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十分怀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烟花来纪念他。也是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形状,用柳树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个东西叫“推燕子”(也叫中介的推)。从此,寒食和清明成为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当有冷食,人们都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如枣糕、麦糕等。南方多是绿球和糯米糖藕。每到清明节,人们就把柳条围成一个圈,把柳条枝放在屋前屋后,以示怀念。
6.中国情人节(7月7日)
七夕节的起源和传说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女子常在楼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人皆之”,这是我们所见古代文献中最早的乞巧记录。在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女性的乞巧被反复提及。唐代王鉴写了一首“群星璀璨明珠,宫娥忙乞机巧”的诗。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和妃嫔每次七夕在清宫设宴,宫女们都以自己的巧思乞求。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宋元之际,洽桥颇为宏大,京城也有专卖洽桥物品的市场,被世人称为洽桥城。宋和的系列《谈醉翁》说:“七夕,盘楼买卖噱头。从七月一日车马吞,到七夕节前三日,不准车马通行,一次又一次停驶,直到夜里才得到。”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向乔奇购买乔奇物品的盛况中推断出当时乔奇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摆讨巧的文章,讨巧的市场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到了七夕的时候,乞巧的市场已经人山人海,仿佛是最大的节日——春节,可见乞巧节是古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牛郎织女的传说
中国的情人节总是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美丽爱情故事,已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传说很久以前,南阳城西的牛家庄有一个聪明老实的小伙子。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不得不和他的哥哥和嫂子住在一起。他的嫂子马史很恶毒,经常虐待他,强迫他做很多工作。有一年秋天,他的嫂子强迫他放牛,给了他九头牛,但他被告知要等到他有了十头牛,于是牛郎没办法,只好把他们赶出了村子。
牛郎独自把牛赶到山里。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把十头牛赶回家。这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面前,问他为什么难过。当他得知自己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不要难过。伏牛山有一头生病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它。等老牛好了,你就等着吧。”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找到了生病的老牛。看到老牛病得很重,他就去给老牛打捆草。连续喂了三天,老牛抬起头告诉他,他是天上的大仙,但是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动弹,被送下了天堂。他的伤需要用花露水洗一个月。牛郎小心翼翼地照顾了老牛一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晚上睡在老人身边。老牛康复后,牛郎高高兴兴地赶着十头牛回家。
回家后,嫂子还是对他不好。她害了他几次,被老牛救了。最后我嫂子火了,把牛郎赶出了家门,牛郎只要老牛陪着。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仙女们一起做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两人情投意合。后来,织女偷偷来到人间,成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野蚕分发给大家,教大家养蚕、吐丝、织鲜艳的绸缎。
牛郎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很幸福。但好景不长,很快就让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了天堂,恩爱夫妻从此分开。
牛郎是没有办法上天的,还是老牛告诉他,他死后可以用自己的皮做鞋子穿上天。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做了,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