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杭州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窗口,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杭州商贸流通现代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当前严峻形势的迫切需要。

一、流通强国的内涵和发展流通产业的重要性

(一)流动性的含义

流通力是流通领域的生产力。流通生产力应该是社会将产品运输到消费(包括生活和生产)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一定时期内在流通领域花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与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的产品之间的数量对比。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成本越少,转移到消费领域的产品越多,意味着流通生产率越大,反之亦然。

流通力取决于流通规模和营销能力,即流通力=流通规模+营销能力。流通规模是硬件,营销能力是软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流通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流通是现代经济的助推器。

流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窗口,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持续上升的助推器。

计划经济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以生产为主导,往往导致卖方市场和短缺经济。市场经济根据消费者需求决定和推动生产。努力满足眼前的消费需求,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创造未来的消费需求,成为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流通带动生产,小流通带动小生产,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现代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血液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装配、整合、融合的载体;它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导向力量。运用高新技术建立和发展现代大流通体系,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效率。

(3)一个城市要发展,流通必须先行。

城市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中心;流通越发达,城市就越繁荣,就越有竞争力、活力和辐射力。一个被国际经验证明的基本规律是,现代城市的特点是商业高度发达和成熟。所谓商业高度发达,是指多种业态并存,企业经营设施完备,信息系统和服务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辐射范围广;所谓商业成熟度,就是领先的商业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销技术和经营理念。只有流通活跃了,经济才有活力,才能实现要素的持续流动和配置的重新优化。

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和流通力的统一。即:竞争力=生产率×流动性。在生产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流动性成为决定性因素。流通力不足1,不仅本地产能无法实现,而且内外沟通受阻,大大削弱了城市的竞争力。如果流通力大于1,不仅可以弥补当地产能的不足,还可以通过促进内外交流、优势互补、组合配置,大大提高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的利润,还依赖于商业繁荣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基础设施的普遍升值。在世界竞争力中名列前茅的新加坡,主要不在于生产优势,而在于流通性强;香港也由“商”而成为国际大都市。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生产的发展,更要重视流动资金的投入和培育。只有把流通产业提高到优先发展产业的高度,才能促进杭州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提升杭州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二、杭州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杭州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市场化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板块,为拉动杭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6月至9月,杭州市商贸流通业实现商品销售额639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实现增加值38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杭州市生产总值的11.6%,比重均高于上年。商贸流通业整体效益有所提高,2008年6-9月实现利润总额73.9亿元,同比增长27.8%。一批实力雄厚、发展迅速的大型企业在杭州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2008年6月5438-9月,杭州市贸易企业中,销售总额超亿元的贸易企业有778家,总资产2232.2亿元,商品销售总额4887.76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的87.5%和92.1%。利润总额73.46亿元,占杭州市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99.4%,显示出雄厚的实力和蓬勃的发展活力。其发展特点如下:

(一)流通主体多元化,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商品流通业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领域之一,改革开放打破了国有经济实体的垄断,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格局,建立了新的商业流通所有制结构。从5438年6月到2008年9月,国有和集体经济占杭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65438到0.978下降到4.1%,非国有和集体经济比重高达95.9%,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杭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7.1%,股份制经济。杭州流通领域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438年6月至2008年9月,杭州民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357亿元,占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1%。商品销售额达4358.67亿元,同比增长20.3%。民营企业已成为杭州流通领域的主力军。(见下表)

2008年9月底,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受到限制。

法人单位

(一)

被雇佣者

(人)

法人单位

(一)

被雇佣者

(人)

组合计划

2011

200773

有限责任公司

632

65837

州立的

111

15766

股份有限公司

48

31047

共同的

五十二个

3277

民营企业

1102

51622

股份合作企业

2062

港澳台投资企业

23

5764

财团

10

411

外商投资企业

24

24987

(2)产业结构日益优化,流通体系不断完善。行业结构是在商贸流通业内部流通环节和渠道设置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性特征。核心部分由批发和零售两部分组成。其发展水平反映了流通行业的演变和阶段,其变化趋势反映了流通渠道的市场配置和运行效率。根据2008年6月5438-9月规模以上商业企业统计,杭州市商品流通业以批发业为主,单位和从业人员分别占72.1%和47.2%,其次是零售业和餐饮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分别占17.8%和28%,餐饮业仅分别占17.8%和从业人员。批发和零售贸易的商品销售总额中,批发业占88.5%,而零售业只占11.5%。

根据2008年6月5438日至9月规模以上商业企业统计,批发业主应重点批发矿产品、建筑材料及化工产品、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纺织品、服装及日用品。这三个行业的单位数占全部批发行业的85%,从业人数、总资产、销售额分别占80.1。零售业主要集中在三个行业:汽车摩托车燃油及零配件零售、百货零售、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售。这三个行业的单位数占整个零售业的76.2%,从业人数、总资产和销售额分别占79.2%、78.1%和83.5%。餐饮业主要集中在晚餐服务业,占餐饮业总量的90.3%,从业人数、总资产和营业额分别占餐饮业总量的565438±0.4%、865438±0.2%和54.5%。

(3)新兴业态异军突起,连锁经营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杭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跨国零售企业和国内大型连锁企业纷纷抢滩杭州市场,基本形成了本地连锁企业、外地连锁企业和外省连锁企业齐头并进的流通格局,商场、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08年9月底,杭州市共有规模以上零售餐饮连锁企业103家,比2000年底增加80家。连锁店5307家,比2000年末净增5001家,拥有100家以上门店的连锁店14家。103连锁企业销售收入达378.87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42.7%。2008年6月5438-9月,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连锁企业有42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连锁企业有7家。农村流通的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发展。截至2008年11年底,杭州已在136个乡镇设立了1连锁超市,实现了超市网点在乡镇的全覆盖。在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的基础上,连锁超市的重心向行政村便民连锁店延伸发展。杭州市2124个行政村中,1958个村已开设连锁便利店2406家,覆盖率92.2%。日益完善的零售业态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4)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大市场地位不断巩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杭州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为杭州加快全省商贸中心建设,扩大商品流通规模,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杭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高,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截至2008年9月底,杭州超亿元市场129个,10-9月份成交额1725.34亿元,超亿元市场28个。杭州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摊位数、成交额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五)餐饮业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外出就餐人数的增加,杭州餐饮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2008年6月至9月,杭州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增速在商贸所有行业中最高,比批发零售业高2.3个百分点,比其他行业高23.9个百分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2.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1%,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个百分点。杭州餐饮业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份额的同时,加快了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的转变。2008年9月底,杭州市规模以上连锁餐饮企业20家,连锁店781家,营业额37.33亿元,涌现出“知味观”、“花城”、“外婆家”等一批餐饮企业品牌。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西式快餐迅速扩张。经营汉堡、披萨的西式餐厅和各种奶茶店遍地开花,咖啡馆、冷饮店、酒吧、休闲吧生意兴隆。各种中西餐厅、酒店、快餐店、外卖餐、商场超市、美食广场,以及遍布城乡的小餐馆、异国小吃店,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生活,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虽然杭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杭州经济发展的需要,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与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一)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制约发展。2000年以来,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虽然逐年上升,但居民消费倾向却逐年下降。从2000年到2007年,杭州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分别为80.6%、82.3%、78.2%、77.1%、77%、80.9%、76.1%和68.7%。消费需求下降,必然导致商贸流通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从网络布局来看,农村商业流通业发展缓慢。与城市相比,杭州农村市场建设相对缓慢,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村流通网点依然匮乏,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不配套,综合经营成本高,导致农村部分消费流向城市,延缓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进程。5438年6月至2008年9月,杭州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56.6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9%。农村商业网点分散,市场秩序不规范,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侵害农村居民消费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以杭州市实施“千镇连锁超市”和“万店”工程为载体,农村商业流通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三)从盈利能力看,整体经济效益不好。近年来,由于能源、粮食、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商贸流通企业采购成本增加。在销售终端,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一些商家无奈以低价和各种优惠争夺客户,使得商业毛利大幅下降,导致商品销售利润率下降,部分企业入不敷出,破产倒闭。5438年6月至2008年9月,从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来看,杭州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资产负债率高达74%,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仅为1.53%和1.31%,表明企业盈利能力仍然较低。餐饮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是堪忧。2008年6月至2008年9月,杭州餐饮行业186家法人单位营业利润总额仅为3.94亿元,利润总额仅为3.89亿元,企业亏损面超过50%。

(四)从利用外资水平看,对外开放程度低。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杭州对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商投资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国际商业巨头中,家乐福、麦德龙、欧尚等连锁超市纷纷登陆杭州市场,全球最大的零售巨头沃尔玛也落户杭州。但从总体上看,杭州批发零售业利用外资的水平仍然不高,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截至2008年9月底,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杭州投资的企业只有22家,仅占法人单位总数的1.4%,销售额占比1.3%,明显偏低。从法人单位实收资本结构看,港澳台资和外资仅59.35亿元,占全部实收资本的2.3%。2008年6月至9月,杭州市批发、零售、餐饮业吸收合同外资3.4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438美元+0.01.00万美元,分别仅占杭州市的9.5%和3.8%。

四、加快杭州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必须加快消费增长,特别要重视挖掘农村市场潜力,形成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性增长格局。报告还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结合杭州发展的实际,我们应该把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发展杭州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任务。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传统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

1,继续做好商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工作,不断增强市场功能。杭州是全省的“大市场”。大量的商品交易市场是杭州经济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搞活经济、积累资本、培育产业、增加供给、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杭州的商品交易市场总体处于三种状态:部分市场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趋于萎缩或消亡;随着厂家直销的发展和国内类似市场的兴起,部分市场处于勉强维持经营业绩的状态。有的通过不断转型升级,继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应从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和功能的角度,按照减少总量、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根据杭州现有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区位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功能划分,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组织、经营和管理的创新。重点是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促进专业市场的现代化。采取市场管理与商品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专业市场的知名度,探索定牌、贴牌加工,自主开发产品;采取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市场设立产品展示中心;采取零售经营与公司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提高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掘专业市场优势,增加会展功能,培育知名会展;延伸服务内容,增强配送功能,推动商品交易市场由商品配送中心向物流配送中心转变,促进市场升级。

2.加快零售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以连锁经营为主要载体,加快零售业转型升级。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是现代零售业的主流。杭州的连锁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由于流通企业改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缺乏发展连锁经营的合力,整体规模较小。杭州本土连锁企业普遍存在单店规模小、门店数量少、知名度不高等问题。随着零售领域的开放,一些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加速进入杭州,挤压了杭州本土企业的发展空间。对此,我们应该正视现实,根据杭州的实际,明确发展重点。当前要继续发展农村连锁企业,构建县城、中心集镇、经济发达村的农村连锁网络。在支持直营连锁店发展的同时,鼓励特许经营发展,通过链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进一步拓宽发展连锁店的行业范围,支持市内连锁店采取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进货成本。

(2)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新兴流通产业。

1,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物流配送是现代商业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第三利润源”。配送的完善和快捷成为实现连锁经营的重要保证。目前杭州大部分连锁企业都没有独立的配送中心。即使有的企业有,也是规模小,技术落后,自动化水平低,配送比例低。因此,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成为杭州现代物流配送发展的关键。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考虑市场需求和生产流通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配送中心建设规模和水平,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机械化、配送电子化、配送过程无纸化。应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配送系统。二是整合物流资源,打造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特别是结合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的重组改造,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物流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配送服务。三是抓好商品交易市场集散地建设,完善市场商品集散功能。四是设立现代流通人才培养基金,为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2.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是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趋势。它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便捷性和互动性等优点,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经济活动中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总的来说,杭州电子商务发展要遵循国际规范,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通过整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变化等信息,提高各种网络资源的集中度和利用率。在实际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建设;二是依托支柱产业,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充分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和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四是发展服务业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五是严厉打击电子商务领域非法经营和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正常秩序。

(3)整合现有资源,不断优化企业内部和组织结构。

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是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发达的商贸流通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等。培育大型全国性商贸流通企业既是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也符合杭州的实际。杭州要抓住机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全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初步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2.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力军作用。杭州的商业流通业在抓“大”的同时,也要扶“小”。中小流通企业是杭州商业流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从杭州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较少,大部分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销售规模不大。因此,为了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必须积极促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和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根据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特点,重点发展特许经营和自由连锁,采取联合采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其解决融资困难,营造有利于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强对个体经营户的管理,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